回龙观站出站口,高峰期“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平时的“独木桥”还挤满小商贩。本报记者 王海欣 摄 J276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两次到回龙观与天通苑社区展开实地调研,推动《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落实情况——而这一《行动计划》,便是一副“疗程”三年、耗资200亿元资金的“药方”,直接对症当地在交通、教育、医疗、就业、水电等领域的陈年顽疾。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访。
顽疾1
堵! 非高峰期道路都不通畅
探访:太平庄中街的车流“粘”住了小区出口
记者探访当天,落了一夜雨的太平庄中街道路湿滑,从街边小区鱼贯而出的行人和车辆络绎不绝。对于家住天通中苑南区的私家车主小杨来说,这是个平常的周一,相同的街景,相同的早高峰。他每天的行程是从天通中苑南区南三门经太平庄中街左拐入立汤路,再往南到马甸桥附近上班。此时小杨的车刚拐出南门门口,西行等候红绿灯的车流就已经排到眼前,他只能在队伍末端随车流缓慢挪动。这样的情景,从他搬入天通中苑小区开始,已经重复将近四年。
“为何不沿太平庄中街往西经建材城中路进入城区呢?”面对北京晚报记者的疑问,小杨苦笑道,“往太平庄西延方向走有个大菜市场,那可比立汤路堵多了。”记者随后沿该方向一直西行,发现道路两侧围上了隔离栏,正在规划建设中,要左拐经过一个狭窄的地铁地下通道才能到新都路,非高峰期时车辆也会“摩肩接踵”。
太平庄中街是昌平区“六纵、八横、十一联络”路网规划的横向主干道之一,连接着天通苑与回龙观两大社区。道路两边分布着天通西苑、中苑、东苑和太平家园等小区,也是区域联系的重要干道网络。但这样的,干道却从通车至今一直未能畅通。
其实,早在2012年,太平庄中街路口扩宽改造工程就纳入昌平区为民办实事工程,也一直受到区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据2016年昌平区路网建设调研报告显示,太平庄中街西侧道路由于需要穿越地铁13号线,协调困难,而东侧道路部分路段、部分节点位于相邻区县交界处,需要协调多部门,但缺乏市级协调机构。
药方
疏!建设太平庄北街等横向主干道
为解决这一难题,《行动计划》将太平庄中街纳入了“五通五畅”建设工程,该条街道一直未能畅通的横向干道有望实现畅通。根据计划,在新建道路方面,2019年,将开工建设北清路、安立路“一纵一横”两条路快速化改造工程;2020年前,分批推进建设定泗路、中东路、回南北路、太平庄北街、太平庄中街5条横向主干路,以及文化路、林萃路、建材城东侧路、北苑路北延、北苑东路5条纵向干路,实现黄平西侧路开工建设。
同时,一批堵点也将被打通。今年上半年已打通陈营东桥,2019年初完成北郊农场桥改建,2020年前疏通太平庄中街桥、辛庄桥、林萃路五星啤酒厂等堵点断点。
目前,北郊农场桥改造已经提上了昌平区路网“微循环”系统的日程。北京晚报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铲车和施工吊车正在加紧作业。北郊农场桥东接城市主干道回龙观西大街,西与京藏高速西辅路相接,是回龙观地区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此前,桥面一上一下双车道成为交通瓶颈。据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昌平分局工程科科长袁海俊介绍,目前北郊农场桥改造已完成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一。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预计今年年底桥梁主体结构完工。
顽疾2
挤!一个地铁站口根本不够用
探访:出站口外30米涌满归家旅客
对于家住龙泽和回龙观地区的居民来说,地铁13号线宛若一条让人爱恨交织的“游龙”。爱,是因为这条线串联着两地居民的梦想,是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恨”,是因为这条线出名的挤,尤其在早晚高峰,近乎“脸贴脸”的拥挤程度让人望而却步。
作为北京市第三条动工的地铁线,13号线于2003年全线贯通运营,如今的实际客运量已接近规划时的远期预测值。北京晚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龙泽、回龙观两站的地铁口,从启动运营开始就只有一个进出站口。
记者来到地铁回龙观站时已是下班时分,正看到蜂拥挤出闸机口的人群走出站口。地铁站的出站口外还设有一个大门口,从出站口到地铁站大门间30多米的距离中,涌满了归家的旅客。下午6点到7点之间,每班地铁的到达都会制造一次“潮汐期”,一直持续到约晚8点。而旁边进站口的设立隔栏则曲曲折折,可以想见早高峰的客流量。据回龙观地铁工作人员介绍,每天早高峰有将近两万人进入该站,占全天进站量的一半以上。
租住于蓝天嘉园小区的王先生说:“回龙观和龙泽站在地面入口处就得排队。早高峰时,站外要绕圈圈才能进站,有时候队伍能排到天桥。早高峰回龙观站赶上区间车的话,上车相对容易,但龙泽就要挤才能上去。”
家住龙跃苑二区的杨大爷对记者说道:“龙泽站外面排完队,在站台上你至少得等一到两班车才能上得去。前天上午8点左右我去办事,从龙泽往知春里去,第四趟车来才坐上。”
药方
添!地铁站点升级增加出入口
好消息是,《行动计划》指出,将改造地铁13号线龙泽站、回龙观站等拥堵严重的地铁站点,增加进出站口。同时,加快实施快速安检系统,优化客流组织,有效分流携行大件乘客,提升通行效率、客流承载力和安全性。
在公共交通领域,文件中还明确,要加快实施地铁17号线建设,研究推进连接三大科学城的轨道交通项目、19号线北段北延。同时,对区域内符合条件的道路,特别是新建主次干道,施划公交专用道;对于新建道路,规划配建公交港湾和公交中途站台,加强公共交通运输能力保障。对回龙观至上地等严重拥堵路段,设置潮汐式公交专用道,研究上跨京藏、京新高速设置公交专用路方案。实施回龙观和二拨子公交首末站、回龙观,站等公交场站建设改造工程。
“自行车专用路”也有了建成时间节点。文件明确,要在明年建成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到2020年,逐步完善覆盖区域的慢行系统。此外,为构建“骑行+步行”的绿色出行环境,将建设连接居住区、森林公园、交通枢纽和就业区的适宜骑行或步行的专用道;规划配套建设自行车停车场,增设与自行车通行量相匹配的停放区。
顽疾3
稀!教育资源,
探访:一年级小学生被挤入高中部
上学不容易,上优质学校更难。北京晚报记者走访了解到,不少居住在天通苑、回龙观地区的家长,都在为上学问题焦虑。该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不少学生跨区上学,一些本地学校还出现了教室不够用的情况。
韩女士是天通苑三区的居民,她告诉记者:“这里属于昌平区,附近教育资源相对城区较弱。当时我们早做准备,让孩子到朝阳区的和平街一中北苑小区小学部去读书了,直到高中,孩子一直是在朝阳区读的。”
由于“苑内”公立小学只有天通苑学校、天通苑小学两所,像韩女士这样让孩子跨区就读的家长不在少数。“前几年,小区里‘有点办法’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东西城名校上学了,这些孩子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爬起来,六点多就要出门去上学。也有的家长怕孩子受苦,到朝阳或海淀买房。”韩女士说。
至今,天通苑地区仍没有一所高中校。2011年,开办仅一年的昌平一中天通苑校区高中部,就因为“苑内”高中生源较少而搬回校本部。此后天通苑再无高中。当时一名教师曾向媒体透露,高中生源少主要是由于苑内家长更青睐城区名校。
近年来,随着就近入学政策逐步明确,留在本区就读的学生家长,开始面临教育基础设施跟不上的问题。
在回龙观和谐家园小区的公示栏上,记者见到一张“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的2018年小学入学简章,其中“招生计划”中写明,该校今年招收一年级新生405人,需要在昌平二中南校区借址上课。“育新学校本来是回龙观地区比较好的一所学校,可这一年级的孩子要跟高中生在一个校园里念书,多少让人有些担心。”一位家长说。
来自学校官网的信息显示,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是一所十二年制公办学校,学校设置中小学及国际部共计52个教学班,按标准可容纳学生2160名。不过据家长反映,从2012年开始,这所学校每年超员,去年就曾出现过一年级新生需要借读昌平二中的情况。今年,育新片区实行单向跨校招生入学,清悦小学及回龙观中学小学部面向育新片区提供了70个学位,才满足了部分适龄儿童入学的需求。
“扩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位家长对记者说。然而,另一方面事实是,一些社区的配套学校从建成之后即荒废。清华附小昌平分校I-1配套小学(天通中苑西区)的前身就是这样。据昌平区教委基建科科员韩越介绍,I-1小学位于天通苑中苑西区,原本是小区的配套学校,规划为24班小学,建筑面积11882平方米,但竣工之后开发商手续一直不全,直到今年1月份才取得项目竣工验收备案手续,4月26日完成学校移交手续,至此已搁置了五年左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