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北京赫德双语学校“中国印迹”春日云诗会,收官,很多家长在听了常丽华校长带来的“构建家庭中的诗意”讲座后表示,赫德的诗歌教育理念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大启发。今天我们就将常校长的讲座文字发出,希望更多孩子在诗歌的引领下,内在成长更敏锐,更丰富。
另外,前晚我们也进行了“诗意在我家”诗歌视频展映,来自数十赫德内外家庭的优秀诗歌视频在云端绽放光彩。孩子、家长还有老师们用中英文不同语言表达着诗情画意,留下了这个春天最美的印迹。
这段时间,晚上出去散步,北京的夜空,难得这样澄澈如洗。
走着走着,总有一些诗句会冒出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这一轮明月,这满天繁星,看到过人类历史上无数的灾难,也见证了灾难后重生。
在这样的时刻,读这些诗句,总能得到安慰。
去年冬天,维也纳音乐大学的纳贾老师来给赫德学校合唱团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大师课,作为回馈,合唱团的孩子给纳贾老师唱了《蒹葭》。
纳贾老师特别喜欢,问:这首歌讲的是什么啊?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用英文介绍起《蒹葭》的故事:蒹葭是什么,诗歌描绘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纳贾老师听得聚精会神,连连点头,说:这首歌真美。
什么是国际化?简而言之就是孩子们知道自己是谁;是走出,后有能力用世界通行的方式(语言或者艺术)介绍自己,介绍中国的诗歌绘画、典章礼乐,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国际化,是每个人的不一样。
中国的诗词歌赋,就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一张名片。
这个不一样,只是外在的呈现。所有的学习,都要回到我们自身。
所以,大家肯定还要问:为什么要读诗?
第一,读诗,是帮助孩子获得对语言和万事万物的敏感。
古典的诗词,是古代文人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媒介,语言凝练而典雅。长期在这样的语言中浸染,孩子不仅对语言敏感,对微小和伟大事物的体察更为敏感。
贾平凹在一篇散文中开始就说:“我第一次进山东时,春正发生。”
他巧妙地利用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的诗,是有音乐特质的,好的文字也是如此。对语言敏感的背后,是对万事万物的敏感。
我们四年级老师在谷雨时引导孩子读了黄庭坚的《清平乐》之后,鼓励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如何告别这个春天。
一个孩子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单单是题目,就让人眼前一亮:
春天并没有离开,它只是长大了。
谷雨一过,阳光已经钻不过银杏茂密的新叶,海棠的花瓣开始纷纷飘落,春天真的走了吗?不,不是这样的,春天长大了。那常绿的冬青,依然每天冒出新芽,像任性的孩子,不愿随着春天长大。那夏天的荷,秋天的菊和冬天的梅,认出了长大的春天,才肯一朵一朵地开放。是的,春天只是长大了,我们不用和它告别。它长成了繁盛的夏天,长成了金黄的秋天,长成了宁静的冬天......走到户外静静地听春天正在问候谷雨后的自己。
这个孩子对古诗非常喜欢,小小年纪的她,就已经能欣赏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所以,她的文字里,就很有古诗词里的音乐感。
第二,读诗,是帮助孩子理解世界。
古诗词中天然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文、历史、地理的宽广,甚至儒道释的哲学的深邃,这是孩子们借以了解过去世界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文字材料。
全课程二年级时有一个“跟着唐诗去旅行”的课程,我们从南方到西北塞外,一边读诗一边欣赏名山名楼,孩子们自然地就会对这些地方产生兴趣。
有一位赫德家长说,女儿学了这些诗,要求假期一定去南京看看,因为她对古诗里的乌衣巷、秦淮河很感兴趣。爸爸妈妈真的就带她去了,在乌衣巷口读“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国家兴亡,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我认为,这就是,的诗教。
古诗词与季节、物候关联极为密切,北京赫德学校始终遵循着24节气的节奏,读诗,观察,和孩子们一起经历春夏秋冬。这个春天,孩子们都在家里,我们反倒更从容地带着全校的孩子,走过了春天的六个节气。
一年级老师说,一开始,我们有家长对孩子们的古诗词在线学习是颇有微词的,觉得孩子们理解不了,但是我们在课程中反复和生活深刻交集,不停地卷入,一再反复。家长惊讶地发现,所有的诗词她们都会背诵,而且能运用。
中国古诗词里特有的那种静水流深般的意境,对此刻的家庭和孩子都会产生安抚的作用。
第三,读诗,是帮助孩子接触到更,的人生。
钱穆先生说,“我们学做文章,读一家作品,也该从他笔墨去了解他的胸襟。我们不必要想自己成个文学家,只要能在文学里接触到一个较高的人生,接触到一个合乎我自己的更高的人生。”
的确如此。我们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而是通过欣赏接触到更,的人生。每一首伟大的诗歌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与伟大诗人的碰撞,会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智慧的种子。
早春时,我们读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晚春时又读到他的“杨花榆荚无才思,唯有漫天作雪飞”,一年级的老师们引导孩子思考:你觉得,韩愈是喜欢早春呢,还是晚春呢?
一个孩子说,我觉得韩愈对早春和晚春都喜欢,因为如果他不喜欢,为什么还会写成诗呢?虽然写了“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流满皇都”,那只是告诉大家,这个时间特别美而已。诗人会把特别喜欢的景色放到诗里,怎么会把一般般不喜欢的写成诗呢?
不过七岁的孩子,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对诗人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多让人欣喜。孩子们就这样不断往前走,读一首首伟大的诗,看一个个伟大的人,他自己的人生境界,是不是也会越来越开阔呢?
同时,我特别要补充一下。当我们说读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现代诗。和古诗一样,经典的现代诗,也是人类语言的结晶。现代诗歌有时候甚至不需要讲解,就可以直通孩子的心灵。
赫德学校二年级目前在做一个春日诗会的课程,孩子们读儿童诗,然后去大自然观察,再来写儿童诗,很有意思。
比如这一首:
《太阳》 马云超天上的太阳,被白云相中了,织成了彩霞。湖里的太阳,被鱼儿相中了,雕成了莲花。心里的太阳,被灵感相中了,写成了诗歌。
孩子们读了后,在观察的基础上来写《太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角度。大家看这个孩子的诗:
天上的太阳,跟叶子相遇了,变成了金灿灿的叶子。地上的太阳,跟我相遇了,拉出了长长的影子。我爱太阳,它光芒四射,我朝着太阳奔跑,朝着太阳舞蹈。
妈妈就建议说,第一小节的“叶子”重复了,能不能换一个不一样的词语呢?小姑娘想了好几天,不断去观察阳光下的叶子,有了这样的修改:天上的太阳,跟叶子相遇了,变成了穿着金色长袍的音符。
多好的修改。
这个过程很重要。诗歌,极大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大自然的敏感。
赫德的四年级,老师也带着孩子们读诗写诗,深度上自然不一样。我们来看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这首诗:
你不喜欢的每,不是你的你仅仅度过了它,无论你过着什么样的没有喜悦的生活,你都没有生活。你无需去爱,或者去饮酒,或者微笑。阳光倒映在水坑里就足够了,如果它令你愉悦。幸福的人,把他们的欢乐放在微小的事物里,永远也不会剥夺属于每,的,天然的财富。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人都写下了自己的思考,每一首都很精彩。这时候,诗歌已经不仅仅是诗歌本身,孩子们借助诗歌来反省和展现自己的生活。
接下来的话题,怎样在家庭中带着孩子读诗?
第一,一定要让孩子感到快乐,有成就感。
全课程创始人李振村先生说,孩子首先是因为快乐而学习,而不是因为使命和意义而学习。有了快乐的体验,才有学习的动力,才会激发活力和创造。
所以,无论是家长自己带着孩子读诗,还是跟着学校课程完成诗歌的作业,都要把快乐放在第一位。
学前班和一年级,我们比较建议用唱的方式来记忆。诗歌诗歌,诗和歌,本来就是一体的。我们低段有一个孩子,从日本转来,中文底子比较弱,一开始学古诗觉得很吃力,可是有,妈妈带孩子出去玩,发现孩子一路上唱的,都是我们学过的诗。不知不觉中,孩子竟然都会了。所以,诗歌的学习千万不要在一首诗里深究,低段孩子,意会即可。
我们学习韩愈的晚春时,一年级老师给了孩子一个很开放的话题:诗人为什么说杨花和榆荚没有才思?但是,有家长会百度里查阅资料,告诉孩子杨花榆荚是在故意卖弄,孩子对诗歌的感觉就没有了。标准答案,是对古诗词,的伤害。
中高段孩子的快乐,是建立在克服困难后成就感带来的快乐。就像读兰亭集序,中间肯定也有困难,但最终去理解去背诵,把视频发给老师,在老师这里得到认可,在下一次的学习中,孩子就会有动力继续克服困难,获得更持久的快乐。
第二,要和孩子一起学习。
我们有个五年级孩子小吴,古典文学修养非常好。我和吴爸爸聊了聊。吴爸爸的两个理念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和孩子一起学习的理念,是父母把自己也定位为一个学习者,享受这其中的乐趣,而不是为了让孩子能完成作业。如果是为了帮助孩子,或者督促孩子,家长和孩子都会苦不堪言。吴爸爸说,看到这首诗时,他自己就很喜欢,自己做了很多功课,然后就和女儿聊天。注意,不是给孩子讲解,而是聊天。讲解是居高临下,聊天是平等对话。而晚上的一家人散步,也经常聊聊诗词。
有一次,老师带领孩子读了张晓风的《寻人启事》,让孩子们也来写一篇寻找的诗。吴爸爸发现女儿无从下手,就拿起笔,自己先写了一首:
一首关于“寻找”的诗
作者:老爸
老师说,要写一首关于“寻找”的诗篇,
这事儿对我来说,可真不算难。
作为一名拥有十年经验的“小马虎蛋”,
“寻找”简直就是我的家常便饭。
(不信?请往下看——)
每天早上,找扎头绳都会占用我一丢丢的时间,
枕边、墙角、袜子里,全部找个遍,
"迟到了,快点,迟到了,快点!”——老爸真烦,
他懂什么,这是我发明的“特殊晨练”!
一进校门,我就会双手向后,摸摸双肩,
为的是寻找“书包大人”,确保它随我走进校园,
一个月总有几次,它会被遗忘在汽车里面,
当然,你永远不要指望我承认这一点!
最折磨的,是当我完成每天的数学口算,
老爸逼着我检查、找错,一遍又一遍,
我多么想反抗啊,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因为我每找一次,总免不了有新的发现.....
吃饭找筷子,门口找钥匙,都是我保持的良好习惯,
我这么“优秀”,我老爸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为啥?听好了!我马上揭晓最终答案:
因为这一切完全是拜他老人家强大的
基 因 遗 传!
女儿读了哈哈大笑,也就有了自己的创作。
和孩子一起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学习者,一个孩子成长路上的同行者,是父母,的姿态。这种姿态,和老师是一样的,在赫德,我们每一位老师,也是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学习者,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今天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写照。
吴爸爸的第二个理念和做法是:线上学习,的优势,是能看到孩子学习的日常,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吴爸爸的女儿内秀,不擅长当众讲话,但是每个孩子都有当众发表观点的渴望。吴爸爸就抓住这个时机,在开放性作业中鼓励女儿选择录制视频来呈现作业,一开始特别难,孩子一看到镜头就紧张的不行,这次的汲江煎茶,也是录了七条才成功。但是,每一次成功,都是对孩子莫大的鼓舞。一次又一次,现在,我们能看到,孩子面对镜头,也就越来越能放开自己了。
可能有家长会说,这得需要家长时间啊,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其实,只要是你认为重要的事情,总会有时间拿出来做。说没有时间,是因为这件事情,在你那里还没有那么重要。
第三,一定不要死记硬背,并且不以背诵了多少首诗词为目标。
永远不要炫耀我的孩子会背多少多少诗。与当下生活的关联,让低段孩子有切身感受,高段孩子有深刻理解,诗词学习就没有了陈腐的气息。像我们的24节气,把相关的诗词在每个节气里展开,这时候的诗词就不单单是语言的艺术,还跟大自然灵犀相通,孩子从中接受的也不单单是语言的熏陶,而是人文修养的整体提升。
就如李振村先生所说的,经典里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包含着一个民族的魂魄。我们读诗,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是精神母乳的哺育,是国际化的标志之一。
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双语学校简介:
北京赫德是一所融合中西、着眼未来的精品学校,2017年9月小学正式开学,未来将陆续开设幼儿园和初中、高中。我们致力于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和经验,为渴望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家庭,提供全方位、高品质、15年一贯的系统教育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