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八旬奶奶每天坐校门口8小时守望孙子:他不长大我不敢老

时间:2019-06-17 17:33:05    来源:扬子晚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6年了,他不长大我不敢老

点击进入下一页

  陈秀兰每天就这样等着孙子放学。吕品 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祖孙俩。吕品 摄

  这是陈秀兰的,:清晨6点,她做好早饭,叫孙子刘宝朝起床。半小时后,她和孙子坐上儿媳的人力三轮车,晃荡5公里,到达镇里的公交站。7点10分,祖孙俩登上农公班线,1小时车程,到达13公里外的徐州鼓楼区四道街站。8点10分,孙子和同学们一起,跨入徐州市牌楼培智学校校门。一直到下午放学,8个小时里,陈秀兰大部分时间,都是静静地坐在校门口沿街商户门口台阶上。中午,她会到附近一家快餐店,点上1.5元米饭、2元包菜的“固定套餐”。下午4点20分,她在校门口接走孙子,坐上返程的公交车,到达镇里,再坐上儿媳的三轮车,傍晚6点左右到家。

  陈秀兰今年80岁,除了周末,这样的“,”,她已重复了6年。“孙子一定要有文化”,这是陈秀兰坚持的理由,寒来暑往,风霜雨雪,“守望孙子放学”的陈秀兰,已成了学校门口一道特殊的风景。孙子刘宝朝有智力障碍,出生后就由陈秀兰抚养至今。6年前,陈秀兰四处带孙子求学,如今孩子已14岁了,岁月不断在老人脸上刻下皱纹,可老人却说,“他没有长大,我不敢老去”。      紫牛新闻记者 马志亚

  小巷“风景”

  八旬奶奶每天坐校门口8小时守望孙子

  徐州市牌楼培智学校是一所区属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学校不大,门头很小的校门前,有一条50多米长的狭窄巷子。

  多年来,在巷口“守望孙子放学的老奶奶”,已成了这里一道特殊的风景。陈秀兰待得最多的地方,是一家美发店门旁的台阶,因为这里没有摆放户外店招,4平方米左右的空间相对宽敞。

  尽管已过去了6年,陈秀兰还是对自己“占台阶”的行为觉得内疚,她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人家是正常做生意,我老是坐在门口,不太好”。遇到美发店顾客较多的时候,陈秀兰会起身在小巷里来回散步——她想尽量不引起顾客的注意。美发店店员们早已熟悉了这位老人,一名店员告诉记者,美发店和附近几家店从没有介意过老人的存在,相反各家店老板都曾嘱咐过,天冷或天热,要请老人到店内驱寒避暑。老人常常是被热情的店员拉进店的,时间久了,遇到雨雪天,老人也会自己推开门,不过她也有了自己的“默契”——顾客多的时候,老人会悄悄地离开。

  白天大部分时间,陈秀兰都在巷子里安静地坐着。中午,她会到附近一家快餐店,打上一份1.5元米饭、2元包菜的“固定套餐”。快餐店店员告诉记者,他们屡次要免费给老人打点荤菜,但每次都被老人拒绝了,老人总是说“我从不吃荤菜的”。无奈之下,店员只能往老人碗里多盛一点菜。也常有商户和附近市民邀请老人过去吃饭,每次老人都婉言谢绝,老人告诉记者“我不想给大家添麻烦”。

  时间久了,很多人知道了老人的家庭,儿媳、孙子都有智力障碍,全家的经济来源,是靠儿子摆渡船。孙子从出生起就由老人带大,为让孙子上学,老人每天要往返30多公里接送。“太不容易了”,很多受访人都说,老人是这条巷子里的风景,感动了无数人。

  坎坷求学路

  “孙子一定要有文化”

  陈秀兰的家在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季山村,她本应有一个不错的晚年:虽然老伴早在27年前就过世了,可4个女儿、两个儿子都成了家,儿女们也还算孝顺。操劳了大半辈子,她原本可以安享晚年。

  陈秀兰的辛劳是从小儿子成家开始的。与另外5个子女不同,小儿子没上过,学,又没一技之长,家里本就贫寒,他的亲事一直是个难题。后来,在媒人介绍下,小儿子终于成了家,不过儿媳妇有智力障碍。

  一年后,孙子刘宝朝出生,陈秀兰很疼爱这个孩子,因为小儿子特殊的家庭,孙子一出生就由她抚养。刘宝朝5岁前,还像正常的孩子,可是快到入学年龄了,家人发现他说话越来越差,带到医院检查很快被确诊为智力障碍,经医疗机构鉴定为二级智力残疾。

  陈秀兰觉得自己亏欠小儿子家太多。她告诉记者,5个子女都上过学,只有小儿子因当年实在负担不起“20元”的学费,没进过学校。她觉得小儿子如今坎坷的生活,都是因为“没有文化”埋下的,尽管孙子有智力障碍,陈秀兰还是认为“孙子一定要有文化”。

  孙子长到6岁,陈秀兰就开始为他上学奔走。可是,她走遍铜山区、贾汪区,都没有普通小学愿意接收孩子。每一次她到校央求,学校负责人都会拒绝,并建议她送孩子到特殊教育学校。陈秀兰又开始四处打听,直到有人告诉她,18公里外的鼓楼区,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算起来,这是离得最近的学校。

  2013年,陈秀兰带着孙子找到徐州市牌楼培智学校。校长张延珍当时还是副校长、一二年级语文老师,她还记得老人找来的情景。张延珍告诉记者,学校隶属于鼓楼教育局,生源地只在鼓楼区,刘宝朝并不符合当时学校接收条件。“我们看了孩子,觉得他的基本素质很不错,恰巧当时班级还有名额”,张延珍还坦陈,当时他们得知老人为了孙子上学,已独自奔走了一年多时间,“我们确实被老人感动了”。

  就这样,刘宝朝被学校破格接收。因为不是寄宿制学校,陈秀兰也开始了6年的接送孙子上学之路。

  6年的寒暑坚守

  “他没长大,我不敢老去”

  在校门口坐8个小时,守候孙子放学,每天往返30多公里,除了双休节假日,从不间断。6年里,寒来暑往、风霜雨雪,陈秀兰就这样坚持着。

  很多人奇怪,陈秀兰为何上午送完孩子,不先回家休息,到下午再来接呢?她给出的理由简单到让人心疼——省钱。老人乘坐的是农公班线,每天来回车费6元,加上午饭的3.5元,她舍不得再增加一次往返的车费。

  陈秀兰平时很少跟人提及家庭情况。经常有人看她坐在校门口,会掏一点钱给她,老人大多会拒绝。老人告诉记者,儿子在生病前,家里“还过得去”。

  陈秀兰的儿媳因智力障碍,没有劳动能力,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儿子做摆渡赚取的收入。陈秀兰有尊老金,孙子有残疾人补助,加上平时5个儿女的贴补,大部分时间里,陈秀兰觉得能够维持。刘宝朝班主任张敏告诉记者,每次学校收取伙食费,陈秀兰都是第一个交到老师手里的。

  经济上的窘迫,是因小儿子突患重病。2017年,小儿子突患肺病,切除了部分肺叶,一年要住好几次院。小儿子治疗期间,家庭已没有了固定收入。靠着其他儿女的接济,老人才勉强维持家庭生活。

  家庭的变故,也一度威胁到刘宝朝的学业。孩子父亲住院期间,陈秀兰还要承担大部分照料任务,家人都劝她让刘宝朝辍学,既节省了开支,又化解了老人接送的压力。陈秀兰坚决反对,她跟家人说,只要她还能动,孩子学业,也不能中断。

  “孙子一定要有文化”,这成了陈秀兰的执念。这两年里,因为兼顾儿子和孙子,她“老得特别快”。熟悉她的一些市民和不少学生家长都觉得,老人这样累下去,会把自己的身体拖垮。每一次面对大家的关心,陈秀兰都会撸撸袖子,说自己身体很好,有时她还会拿出随身携带的降压药,“我也不知道我的血压高不高,就是有时头晕时,会吃两片,管用。”

  “大姨,你这两年脸上皱纹特别多,不能再这样累下去了”,在校门口,有市民跟陈秀兰聊天时这样劝道。陈秀兰抹了抹眼泪,“他(孙子)还没长大,我不敢老去”。

  孩子在回报

  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

  张延珍是徐州市牌楼培智学校校长,在刘宝朝入学时,她担任过班级生活语文科目老师。“学校一直在关注着这位老人”,张延珍说,去年学校得知老人家庭变故,已免去了孩子的伙食费(学校本来就不收取学杂费,只按成本价收取小饭桌午餐费用),学校已联络社会力量,对老人家庭进行一些资助。

  在班主任张敏看来,孩子学习的提高,是对老人,的安慰。6年来,刘宝朝的点滴进步,都在回报着老人辛勤的付出。

  牌楼培智学校现有112名学生,孩子入学时,会根据学习情况和生活劳动能力,分为ABC三组,A组是,的,刘宝朝就分在A组。不过张敏也告诉记者,刘宝朝入学时,性格封闭,几乎不开口说话。几年时间里,孩子进步非常大,如今孩子已是学校里表现,的学生之一,写字、画画、抄课文,多个学科成绩都名列班级前茅。“宝朝,的改变是性格,他现在不仅开朗爱说话,也敢于在同学、老师面前表现自己。”

  孙子的改变,也让陈秀兰觉得付出收到回报。“他现在回到家,吃完饭知道自己洗碗,我休息了,他就自己去扫地”,陈秀兰说,孙子还学会了心疼别人。以前,每次接孩子放学,他总会到校门口小超市里转悠,时不时地要奶奶买点零食,自从父亲生病后,孩子已一年多没进超市了。

  根据学制,刘宝朝还要接受3年的义务教育,接下来,他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5年的职业教育。校长张延珍表示,从孩子目前表现看,他完全可以掌握一定的生活和职业技能,今后能够融入社会,独自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