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一米银筷拉丝千米不断 成都“80后”姑娘立志传承千年银花丝

时间:2019-01-08 16:55: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一米银筷拉丝千米不断成都“80后”姑娘立志传承千年银花丝

  图为工匠正在用银丝制作边框。 岳依桐 摄

  中新网成都1月8日电 (岳依桐)“银花丝与漆器、竹编、蜀绣、蜀锦并称为成都的‘五朵金花’,但实际上,知道银花丝这项传统技艺的人并不多。”8日,作为成都银花丝的市级非遗传承人,“80后”姑娘王晓璐谈及这项传统技艺时,言语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成都银花丝始于宋代,迄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并于2008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银花丝制作工艺繁复,样式精美,主要包括设计、拉丝、搓丝、平填花丝、焊接等步骤。一根一米长的筷子粗细的银料可拉至1000米而不断,细度能与发丝相同。整个过程均依赖手工,不同环节还需不同工匠进行操作,往往制作一副耳环都需要一周时间。

图为工匠正在进行焊接。 岳依桐 摄

  图为工匠正在进行焊接。 岳依桐 摄

  由于银花丝工艺品古时,王公,,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都金银制品厂所出银花丝摆件又都用于出口,这项传承千年的手工艺长期处于“养在深闺无人知”的状态。而王晓璐用10年时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让银花丝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晓璐的母亲道安是成都银花丝,非遗传承人。在母亲的影响下,王晓璐从小就对这项技艺充满了喜爱和好奇。2007年,还在读大学的她按照年轻人的审美创作出了形状稍大、花样夸张多变的银花丝耳环,但这些设计一度被其母亲和其他工匠所不看好。

图为工匠正在搓丝。 岳依桐 摄

  图为工匠正在搓丝。 岳依桐 摄

  回忆起当时,王晓璐笑着告诉记者,“老一辈手艺人认为传统是不能被改变的,银花丝制品就该小巧精致。但我觉得,新时代的银花丝应该有所不同。”转折发生在一场展销会,道安带去的银花丝制品里,卖得最多、,的竟是王晓璐的作品。展销会后,王晓璐的设计不仅改变了母亲“顽固”的思维,也坚定了她自己传承银花丝的决心。

  “现在整个成都掌握银花丝制作技艺的师傅不超过30人,这项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2009年,王晓璐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银花丝制作生涯。“越深入接触银花丝,我越感受到传承推广这项技艺的责任之重。”王晓璐认为,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图为精美的银花丝制品。 岳依桐 摄

  图为精美的银花丝制品。 岳依桐 摄

  “以往银花丝工艺品多为摆件,这类产品实用性不高且价格昂贵。”王晓璐告诉记者,为了加强银花丝制品的实用性,让更多人了解并愿意购买,她选择饰品作为切入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创作了一系列耳环、项链等首饰,没想到市场反响很好,现在每年能够卖出上千件(套)。”

  销路打开后,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银花丝,也逐渐有更多人愿意学习这项技艺,但想要长久传承银花丝,还面临着手工制品产能低、不断重复的步骤略显枯燥、学习时间长、对团队的依赖性强等困难。“手工是有温度有灵魂的,也是,的。”王晓璐坚定地告诉记者,自己会一直坚持银花丝的推广与传承,让这项技艺为更多人所熟知、喜爱。(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