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生态涵养区该怎么建? 延庆冬奥冰雪之城提升现代园艺业

时间:2018-11-06 09:23:49    来源:北京青年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生态涵养区该怎么建?

点击进入下一页

  根据《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本市生态涵养区的范围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部分,土地面积11259.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8%;2017年常住人口266.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2.3%。2017年,生态涵养区的PM2.5年均浓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多数区处于50微克/立方米上下;森林覆盖率达到53.25%,比全市高10.2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9平方米,比全市高60%。

  怀柔 正编制“国际会都扩容提升方案”

  《意见》提出,怀柔区要以怀柔科学城、雁栖湖国际会都建设为契机,推动绿色创新引领的高端科技文化发展。

  怀柔将稳步推进怀柔科学城建设,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计划年底前主体结构完工,5个交叉研究平台正在二次结构和专业管线施工。今年计划落地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顺利开工,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生物医学成像、子午二期取得立项批复。在配套建设方面,怀柔研究制定了怀柔科学城人才住房保障办法,为来怀人才提供多元化住房类型和保障体系,目前,科学城范围内及周边可提供人才公租房2900套,可满足首批入驻科研人员的住房需求,,共有产权住房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雁栖国际社区将在年底前实现开工。同时怀柔区正扩建一零一中学高中部和国际部。

  在雁栖湖国际会都发展方面,怀柔区会议会展+格局初步形成,下一步,怀柔区将全面落实雁栖湖国际会都的扩容提升,完善提升高端峰会服务保障能力。“目前‘国际会都扩容提升方案’正在编制当中。”怀柔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

  密云 再建70公里旅游走廊

  《意见》提出,密云区要把保水作为首要责任,协同做好怀柔科学城建设,推动特色农业与旅游休闲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密云区根据《进一步加强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工作的意见》,实施了一系列保水工程,包括退耕禁种、畜禽禁养、恢复密云水库周边湿地等等,保证了密云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二类水体标准以上。截至目前,密云水库水位148.8米,总蓄水量25.62亿立方米。

  此外,全长约70公里的密云北线旅游走廊带二期工程将在明年初开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20条共计长约19.1公里的景区联络线,完善旅游交通路网;约33.6公里的登山步道及慢行道,建设连贯慢行系统;另有18处、6.7万平方米的绿化工程、300平方米的观景平台等。

  据悉,待二期工程建成,密云水库北部将形成一条全长约140公里的旅游走廊带,呈现出“水”、“城”、“花”、“堡”交相辉映的特色风景。旅游休闲廊道可将沿线景区景点、民俗体验、乡村民宿等旅游资源有效串联,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统筹开发。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平谷

  打造“中国(北京)

  休闲大会”品牌

  作为生态涵养区最东部的区域,今年10月初,平谷被正式授牌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北京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区。目前,平谷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7.9%,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8.33%,均位居全市第一。除了创森成功之外,2020年将在平谷举办的世界休闲大会,也将为全区的绿色发展和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介休闲新成果、新产品,引领休闲新时尚,将成为未来几年平谷发展的关键词。以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为契机,平谷将举办一系列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以提升城市休闲旅游品质。

  未来三年,依托世界休闲大会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平谷还将深入发掘并传承中国经典的传统休闲文化,自创并打造一个“中国(北京)休闲大会”品牌,并培育文化休闲、音乐休闲、农业休闲、运动休闲特色产业功能区,打造一系列旅游休闲拳头产品,丰富休闲旅游产业业态。 文/本报记者 林艳

点击进入下一页

  刘俊虎

  延庆

  冬奥冰雪之城

  提升现代园艺业

  《意见》中提出,延庆区要抓住筹办2019年北京世园会、2022年北京,历史机遇,推动冰雪运动和园艺产业发展。

  延庆将抓住冬奥筹办举办的契机,打造全球知名的冬奥冰雪之城。目前,延庆正筹建北京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并推进万科石京龙滑雪场基础设施及场地提升改造、八达岭滑雪场升级改造、启迪乔波冰雪小镇的落地实施,今冬还将在妫河上新建四块户外冰场,以满足区市级冰上项目比赛、本地百姓和外来游客冬季冰雪游的需求。

  延庆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借助世园会的契机,延庆将大力发展现代园艺产业,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目前,延庆正在建设现代园艺产业集聚区(HBD),采取“一区多园”总体布局,“一区”即核心功能区,打造科研教育、生产示范、会展交易等功能的现代园艺产业核心区。“多园”即多个产业园区,主要承接园艺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形成生产示范,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房山 打造首都第二条国际旅游线路

  《意见》提出,房山区(山区)要统筹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资源,推动国际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房山区将深入挖掘“三源”旅游品牌内涵,,建设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和云居寺“三大组团”,推出十渡观光、地质科普等9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快6个传统村落规划编制。

  其中,“三源”包括“人之源”、“都之源”和“地之源”。具体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今年中秋节之前,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工程历经7年论证3年施工之后,重新向公众开放。重新开放的猿人洞上边撑起了3700余平方米的保护棚,周口店遗址同时举办“百年记忆”历史回顾展。

  北青报记者还了解到,10月初,居住在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周燕都遗址核心保护区的近2000名村民,通过村民代表会的形式,决定以自主腾退的方式启动搬迁,未来,房山计划建设一个由遗址本体和遗址博物馆群组成的西周时期燕文化特色遗址公园,让西周燕都遗址成为首都文化新,。文/本报记者 刘婧

  门头沟 保护展示古村古道

  斑驳的房舍、蜿蜒的巷道、老宅的深院、千年的古树……这些具有典型明清时期山地民居特色的古村落如今依然分布在门头沟的山区中。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物资源,《意见》提出,门头沟区要挖掘整合历史村落资源,提升京西古道品牌,推动文化旅游康养和户外运动产业发展。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门头沟区古村落古道资源丰富,现存形成于明清时期的古村落33个,具有千余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商道、古香道和古军道等古道22条,约280公里。

  门头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地走访与现场勘查相结合的方式,该区对古村落中的传统建筑、格局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归类和整理建档,建立传统村落信息库。

  下一步,门头沟区将系统整合西山大道等古商道、妙峰山进香道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沿线环境整治与资源利用试点工作;加强对传统村落等重要节点的整体保护,开展遗产整体保护与展示利用试点工作。

  此外,门头沟还制定了古村落保护办法,结合古村落自身的资源特点,发展特色产业,使古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防止无序和过度开发,古村落应当保持原有的生活状态,适度发展旅游观光和文化产业。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昌平

  乡村小镇新城

  全域皆成景观

  《意见》中提出,昌平区(山区)要统筹历史文化和生态农业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产业发展。

  根据《昌平区“十三五”时期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昌平将打造“全域景观、现代新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做强以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主要包括“东西两轴,南北两带”。其中,东西两轴包括东部交通廊道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轴和西部交通廊道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轴。南北两带包括南部北运河水系滨水休闲旅游产业带和北部山区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

  昌平区现有生态林地面积85.8万亩,生态林涉及生态涵养区近140个村。十八大以来,昌平区发放生态管护补偿金总额达到2.46亿元,通过实施山区公益林生态效益促进机制,对71.9万亩山区公益林积极加大生态补偿资金投入,进一步鼓励、支持山区农民参与公益林保护建设,补偿金全部按股分配给当地老百姓。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马上就访

  一个护林员眼中的金山银山

  “我们这儿啊地比较薄,辛苦一年种地,也种不出多少钱,一年到头了也就五六百块钱……”家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的刘俊虎,今年54岁。三年前,在城里打临工的他,毅然决定回村,当起了护林员。这一职业的转变,也一下改变了他的收入,现如今一年近2万的收入,让他看到了家乡那千亩片林地里原来藏着“金山银山”。

  周六傍晚时分,天色已渐黑,戴着“生态林管护员”红袖标的刘俊虎还在林地里忙活,清清杂草、给树浇上防冻水,再查查各种树的“病情”……这便是他这些天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再过几天,他的工作,就要转到林地防火上了,“现在这季节,山上光秃秃的。防火,就是接下来我们最重要的工作,要让这些树安全过冬”。

  显然,做了三年护林员的刘俊虎,对这份保护生态的工作早已驾轻就熟,“给树浇防冻水,你得从上往下浇;一旦发现树木有枯损的,我们得及时去申报,有些‘病重’的树,还得进行更替……”

  对生态林尽职尽责地呵护,也换来了令刘俊虎满意的收入,“我们护林员一个月的工资是1100块,一年光这笔工资收入就能有13200块”。从自己眼前生态林赚得的收入,还远不止护林员的工资。刘俊虎仔细算了算一年的收入,“我还有林权股份,有两股,差不多是1700多块钱,再加上山区造林的土地流转补偿费,我家是2亩地,5000块钱,加上一年工资13200元,所以一年的收入差不多得有2万”。

  比起过去种地、打临工,刘俊虎觉得现在的工作最给力,“现在这工作可和打临工不一样,打临工的收入不稳定不说,也没有保障。我们护林员,现在都给上正规的保险呢”。

  和刘俊虎的选择一样,自从流村镇开始生态造林后,大部分村民都纷纷选择回村,干起了护林工作。以位于镇西部深山区的长峪城村为例,全区共有170余常住人口,现专职生态养护人员8名,月人均工资2400元;而生态林管护人员高达58人,月人均工资1100元。

  “这些都是本村的劳动力。对于护林这个工作,我们村民都比较欢迎。因为原来我们这里全是农田,种点玉米、菇或豆的,但地实在太薄了,种什么都没啥钱。现在栽树还绿,还能带来不错的收入,大家都乐意。”昌平区流村镇农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张玉祥表示。

  “不吃亏、能受益”,正如昨天刚刚出台的《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所体现的“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刘俊虎和村民们已经在亲身实践中提前感受。

  文/本报记者 林艳 图示制作/潘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