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29日《工人日报》报道,从新学期开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三科统编教材将率先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等6省市高一年级投入使用,其他省份也将陆续全面推开。记者注意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写入高中新教材,一线教师对此予以高度评价。
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上册以劳动光荣为主题专设一个单元,选取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等文章,让各行各业的先锋模范走进课堂,彰显了劳动意识,传承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凸显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值得点赞。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完善人的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怀特海说过:学生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这其中,遗忘掉的东西其实就是具体的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则是正确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素养)。这些年,我们的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有偏离教育本源的地方。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写入中学新教材,是回归教育本源的一种努力。
当今的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鲁迅先生说:教育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育,还包含着道德的修炼、人格的塑造。“道德修炼、人格塑造”就需要用一种精神来引导、孕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论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写入中学教材,将可起到这样的功效,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感召和传递的是当今社会需要的正能量。新时代新形势下,需要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传承和弘扬这种正能量。党的十九大的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入中学新教材,具有鲜明的引领作用,体现了教育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