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视觉 |
“贴心”服务不贴心
精准推送为网上消费带来了便捷,也给不法分子制造了可乘之机。有些知名移动平台利用用户信息定向发布虚假广告,诱导用户消费
“作为一个年轻妈妈,我经常上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给孩子买日用品。最近我发现,每次点开这些购物APP,首页上总会弹出不少婴儿用品的广告。”北京某外企员工张倩说,“这种主动向客户推荐商品的做法,让人又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不少商品正是我想上网找的,网站主动推荐过来,省去了我反复搜索的麻烦;担心的是,网站通过我的购物记录掌握了我的消费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坏人利用了,我该怎么办?”
依托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习惯,给用户的消费行为打上标签,继而有针对性地推送商业信息,这被称为“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能为生活带来便捷。比如,根据你的听歌记录,网易云音乐会主动推送你偏爱的歌曲,产生的个人年度音乐报告让乐迷感到贴心;根据你的点餐记录,大众点评能精确推送你喜欢的美食选项,精心推荐的美味让你大饱口福。这些商业APP以大数据为依托,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服务,减少了人们上网搜索的麻烦。
可是,精准营销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甚至有些知名移动平台也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定向发布虚假广告,诱导人们购物消费,以致吃亏上当。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某知名移动平台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精准推送虚假广告特别是医疗广告,赚取不义之财,其后果就是消费者遭殃,企业声誉受损。
精准营销,贴心服务难“贴心”。据阿里巴巴安全部负责人介绍,商业移动平台依托大数据掌握的用户信息包括姓名、年龄、住址、消费习惯、联系电话等,几乎可以准确地给用户画像。“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向用户精准推送商业信息、商业广告的做法如何监管,缺少具体规定。很多移动平台虽然也知道这没有法律依据或者涉嫌侵权,但因为缺少具体规定,处罚也不到位,也就大着胆子放开去干了。”
据介绍,目前这种网络“黑灰产业”的年产值已达千亿元之多,很多黑灰产业从业者利用大数据的能力超过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能精准获取数据,进行精确推送,甚至实施诱导消费,坑骗消费者。
个人信息不能被过度使用
手机APP越界获取个人信息已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源头。应尽快从法律上明确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界限,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法律支持
28岁的李小欣在上海某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喜欢浏览微博获取信息。可最近她碰上了麻烦事:“我发现微博常常给我推送一些婚恋广告,推荐的对象都是年轻、会做饭、事业有成的帅哥、白领,有时还会附带一张很阳光的照片,个个,得不行。不知道这是通过注册微博时提供的个人信息发现了我婚姻状况,还是因为我搜索过和情感相关的关键词。这种没头没脑的推送,真让人受不了。”
腾讯社会研究,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手机APP越界获取个人信息已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源头,高达96.6%的安卓应用会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而iOS应用的这一数据也高达69.3%。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有近九成的人认为手机APP存在过度采集个人信息,近八成的人认为手机APP上的个人信息不安全,七成以上的人认为网络平台在尊重和保护用户隐私方面做得不好。
李小欣说, 大部分APP在下载安装时都会被要求开通多项权限, 包括使用电话、使用位置、使用通讯录等。如果不同意,则无法使用这款APP,“这种强制性的授权许可,算不算霸王条款?”
李小欣认为,在你下载安装、APP的几分钟空当,数千字的用户协议隐蔽地在你手机屏幕窗口里,根本没人会逐字逐句地细读。今年初支付宝发布年度账单营销,就因为替用户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而遭到批评。根据这份协议,用户将允许支付宝收集用户的征信信息,并且允许支付宝将其提供给第三方机构。“这种替用户做决定的‘默认勾选’,在很多网站都存在。”
大数据的信息搜集实际上模糊了商业信息与个人隐私的边界。“当你完成一次消费支付,你可以把它视为个人隐私,但这同时也是服务商的一次服务过程,是经营记录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商业大数据与个人隐私是交叉的。”沪江网法务总监林华说,但截至目前,大数据的边界并不明确,哪些信息类型可以被互联网平台搜集和提供给第三方?哪些情况下将被视为侵犯用户隐私?立法与执法环节都还未能跟上商业环境的新变化,“当务之急是尽快从法律上明确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界限,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法律支持。”
在判断手机APP是否过度申请权限时,用户也要结合自己的需求做出判断。“假如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具类APP如手电筒、小游戏要获取较多权限,就可以把较敏感的权限如联系人、定位等关了。”林华建议,如果在安装时被迫选择授权,弥补措施是安装后及时关闭相应的权限,尽可能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
为精准推送设定边界
专家表示,用户在网站注册、浏览网页、网络消费等留下的上网痕迹是一种个人资源,能否允许被商业网站使用,应当由用户自己决定
上海某银行职工张丞威经常浏览今日头条,起初是觉得在这个平台上学习摄影知识非常方便,平台推送的信息也多是他感兴趣的。后来,平台推送的商业广告越来越多,他开始保持警惕,浏览今日头条的频率越来越少。最近,他干脆删除了这款APP。
“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要保持头脑清醒。很多所谓的新商业模式其实都暗藏陷阱,让人不得不小心。”张丞威说。
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主任张志安表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搜集到消费者信息时要做到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网络平台对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篡改,不泄露,不毁损,不出售,不非法向他人提供,这是本来就该承担的义务。”
“应当明确,用户在网站注册、浏览网页、网上消费等留下的上网痕迹是一种个人资源,广义上都属于个人隐私,能否允许被商业网站使用,应当由用户自己决定。”中国社科院金融法律与监管研究基地理事长胡滨认为,商业平台要规范管理这些信息,防止滥用;如果用户因其管理不善受到损失,这些平台要承担法律责任。
胡滨建议,应尽快从立法、监管层面着手,为精准推送设定更明确的边界。
“互联网公司不能忘记相应的社会责任、法律义务,须知无视法律法规、缺失社会责任,终究会作茧自缚。”为避免被不法平台精准诱导或精准诈骗,张志安建议,用户上网时不要轻易使用已实名注册的账号登录不熟悉的新应用,不要因为有优惠而轻易点开陌生链接,注意保护自己的账户信息安全和上网行为信息的私密性,发现有侵犯隐私嫌疑时要果断举报和申诉。
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
真正的精准营销是需求导向
目前,许多推送类广告是基于用户浏览器中cookie搜集的信息来完成的,比如通过cookie可以追踪了解到用户访问的网页、用户购买习惯,然后据此给用户推荐类似商品。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这种推荐只是根据用户浅显的网络行为进行的,让广告跟用户的性别、网络行为等做了简单的关联,谈不上精准。也正因如此,这种推送一定是粗糙的,必然引起争议。真正的精准营销是以消费者知情为前提、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的,要挖掘并满足用户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只考虑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信息精确是基础。实施精准营销需要以事实为依据,把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投放精准是核心。精准投放是建立在精确信息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再根据市场的细分有效组织资源,实现消费者和资源的精准匹配。
管理精细是保障。精准营销中的精细管理是要确保精准营销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一个全面、灵活、可定义、可灵活拖拽的流程设计,满足各类场景需求。
当然,任何精准推送都要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意权和隐私权。如果既做不到精准又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其给用户推送就是无关的垃圾信息。这样的推送必然得不偿失,最终招致用户反感甚至用户流失。
(茂 边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04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