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史波涛)昨日,2019年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协同推进大会在北京举行。
自2015年《京津冀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签署以来,建设了“信用京津冀”网站,公示三地行政许可408万条、行政处罚526万条、统一社会信用代码248万条。三地共同签署了《共建“京津冀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合作协议》,推动跨部门、跨地域的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监管;共同签署了《京津冀地区旅游信用协同监管合作备忘录》,搭建了京津冀旅游信用信息监管平台;共同制定了《关于对京津冀超限超载运输车辆相关失信责任失信主体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等系列文件。
2019年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三地联合制定了《京津冀守信联合激励试点建设方案(2019—2023年)》,提出了到2023年,京津冀地区信用合作机制全面建成,守信联合激励政策标准体系一体化全面形成,公共信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和有效应用,,领域信用监管机制全面建立,信用服务网络及信用服务市场基本健全,覆盖京津冀地区的守信者受益局面基本形成,对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推进大会特别展示了京津冀三地信用合作创新成果。北京市公开遴选了一批“北京市信用联合决策咨询机构”。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共同签署京津冀地区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协议。京津冀三地联合支持、社会化运作的,由阳光保险集团、雄安集团数字城市公司、北京银行、中科院建设等的“京津冀信用科技实验室”启动建设。未来通过三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京津冀将努力打造成全国性守信联合激励示范试点,推动京津冀信用体系合作共建再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