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东四南第二批试点院落即将改造更新

时间:2019-04-12 10:23:25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本报记者 陈雪柠

  过去,四合院里的院子是居民最惬意的“客厅”。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加建增多,四合院慢慢变成了大杂院,院子越变越窄、越变越乱,胡同生活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在与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市规划院、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的合作下,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于两年前开展了“咱们的院子”——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院落公共环境改善试点一期项目。如今,“咱们的院子”二期项目实施在即,业内呼吁从资金保障、设计理念、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胡同微更新形成更完善的工作机制。

  台湾设计师进了大杂院

  “以前一下雨就会有积水,现在下水问题解决了,地面也都换上了透水砖,院子在改造后整洁了不少。”在内务部街34号前院居住的焦大妈一说起修缮后的小院儿就满是笑容。

  内务部街34号院是“咱们的院子”一期选取的7个试点院落之一,由Crossboundries设计事务所建筑师周业伦主持改造。这位来自台湾的设计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三天两头往小院里跑,早已和居民们打成一片。

  秉持着尊重居民生活习惯与空间划分的态度,周业伦用透水铺面重新铺设,让院内巷道平整、不积水;采用轻质架构替换纵横交错的高架物件,令雨棚、晒衣架轻量、精致;还引入富有色彩的装饰为小院增彩。

  “在我们入院回访之时,院内地面仍然平整干爽,增设的扶手、雨棚等装置也都保持良好状态。”协会工作人员看到,院内还摆放着茂盛的绿植,让规整的院子显得更为亮丽。

  “小院公约”唤起主人翁意识

  34号院良好环境的背后,是数年前设计师和居民日以继夜、密切配合的结果。

  据介绍,在项目动工之前,院内就开展过两次集体讨论会,由设计师、居民以及施工方进行项目对接。施工完成后,34号院设立了后期维护机制。在协会和社区的组织下,居民自发协商明确了院内生活的准则“小院公约”,内容涵盖邻里关系、院落环境、设施维护等。院落维护基金机制则是为院内设施长期维护设立的基金,由居民出三成,协会负责筹集另外七成,统一交由社区保管,在院内设施需要更换或修理时,由居民申请提取使用。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3月,《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已经公示,将为胡同院落设计师提供更加明确的设计依据。

  第二批试点院落即将招募

  目前,“咱们的院子”二期项目正在上报方案及预算的阶段。通过居委会的推荐和协会工作人员的踏勘,目前已经在12处院落中初步确定了4处符合改造条件的意向院落。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秘书长、市规划院,工程师赵幸介绍,待方案确定后,将面向居民开展招募,根据居民意愿选择院落进行更新改造。

  据介绍,在“咱们的院子”二期项目的院落改造过程中,协会及责任规划师将继续坚持公共参与的机制,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将居民的智慧和诉求体现于院落提升的设计施工过程。赵幸说,这样也可以唤起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便于后期维护,让院子真正成为属于居民的“咱们的院子”。

  伴随百姓物质生活的改善,越来越多胡同居民摆脱了基本的生活困境,面临进一步提升改善居住空间的需求。不过,要想把胡同院落微更新的模式持续推广下去,目前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胡同院落微更新的费用到底应该由谁负责?这个问题困扰着一些社区工作团队。记者调查发现,与一般的硬件改造不同,胡同微更新主要是提升和改善院落居住环境,让居民住得更舒服,更有获得感,而不是简单的修房子。因此,微更新项目很难从产权单位、房管局或物业方面获取资金,,常常由街道出资,对街道预算形成一定压力。

  能不能给予街道更多资金支持,用于此类项目,或成立专门的基金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这是多个胡同改造团队的共同诉求。另外,同街区不同项目之间如何衔接以确保风貌的一致性、院落公共空间如何细分和利用,这些问题都对胡同院落微更新提出更多挑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