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工作营机制正式启动,设计方、建设方、管理方以及规划、建筑、景观、公共艺术等专业团队将在一个平台协同推进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力图通过建立机制、完善政策、提高专业技术等工作将轨道建设引入更科学的发展道路中,促进站城融合,打造区域微,。同时,规避以往场站建设的痛点,便于出入口融入周边建筑,让乘客进出站更便捷。
工作营将成常设机构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1965年起,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经过54年的发展,已形成636公里的行驶里程和391座运行车站。随着习总书记四次视察北京、五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以及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颁布,轨道交通建设被赋予更高的发展目标,也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提出,引导交通设施与各项城市功能有机融合。
在此背景下,2018年12月23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意见》,为落实相关要求,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牵头组建轨道交通一体化工作营,深入践行习总书记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推进城市总体规划落地,有力把握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推进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
轨道交通一体化工作营是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重大办、各区政府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轨道交通设计、建设单位及规划、建筑、景观、公共艺术等专业团队组成,开展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及综合利用工作的协同平台。
工作营为常设机构,是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推进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工作营内相关单位将组建不同层级工作单元,在工作营领导小组的带领下按照一张蓝图、一个标准、一套制度,分工协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高效推进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工作。
工作营的,任务是围绕轨道交通场站自身一体化及周边用地开发利用,在对既有线路车站改造、在建线路建设、规划线路规划设计工作推进的同时,细化落实《关于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意见》。主要工作包括完善政策和审批机制、推进技术标准制定和创新、强化场站和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设计。其中包括加强规划,开展城市规划层面的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用地一体化研究;加强场站自身建设,在场站一体化控制区内,形成既有线、在建线、规划线路一体化项目清单;指导并推进场站周边用地规划同场站建设相协调。
多个车站开展一体化前期研究
2017年,在本市“十三五”轨道交通建设计划专题会上,蔡奇同志明确提出要加强统筹轨道站点与周边土地,实现一体化设计,并尽快研究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一体化综合利用方案后,一体化工作营的思路应运而生。工作营的设立力图通过建立机制、完善政策、提高专业技术等工作将轨道建设引入更科学的发展道路中,促进站城融合,打造区域微,,这需要政企职能之间、市区管理之间、设计行业之间多方面的努力与协作,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工作营有别于其他重大项目组等机构,在轨道交通建设未步入“正轨”即运营阶段时,它会一直存在发挥其统筹协调调度的平台作用。2018年12月,《关于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意见》经市政府批准正式印发,这是本市轨道交通,纲领性文件,是对一体化工作有效的探索和创新。
附属设施将和车站同步交付
工作营成立后,眼下正在着手抓的,项目有哪些?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规划管理角度上来说,每条线包含的车站及车辆段都是一体化工作的,,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的规划设计工作也是按照线路来做的。
现阶段的,项目是2019年、2020年即将开通的7号线东延、新机场线等线路,这些线路涉及东城、西城、海淀、丰台、朝阳等区。同时,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也着手梳理既有线路及车站情况,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建立管理台账,积极协调解决,例如现有金安桥车站的一体化改造等。
对于在建线路和规划线路一体化工程,比如通道、地下空间、便民附属设施大部分会同车站一并建设完成同步交付使用,但也有极个别的较为复杂的一体化工程会预留条件,分步骤完成建设。此外,工作还包括正处于规划编制阶段的冬奥支线、13号线拆分一体化规划设计工作的推进。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特别强调:“习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指出,要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这本规划就包括轨道交通和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的蓝图,轨道交通一体化工作作为一个新的管理和协调领域,难免会遇到原有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约束,这也是成立一体化工作营的初衷。成立一体化工作营就是要以一批典型场站建设为契机,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场站一体化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打破现有的三个制约壁垒,即打破政企分工的壁垒,打破市区管理的壁垒,打破行业技术壁垒。要把架子搭起来,由表及里,探索出一套管理机制和技术标准,以实际行动落实总规精神,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本报记者 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