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松梅)昨天,市河长制办公室、市水务局启动“双清行动”,,对小微水体周边的垃圾、渣土、漂浮物等进行清理,并对约1万公里的排水管网开展排查清污。行动将保障汛期行洪安全,有效解决雨水裹挟垃圾入河的问题。
市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刘凯介绍,去年,本市开展了“清河行动”,对河道内的垃圾渣土、违法建设进行集中清理。据统计,全市累计清理垃圾渣土29万立方米,拆违49万立方米,消除问题台账1188个,有效改善了河湖面貌。
今年,“清河行动”再次开启,将把,放在清理农村小微水体方面。“农村小微水体包括沟道、坑塘、池塘、马路边沟等。计划在4月底,各区完成小微水体的摸底调查,并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人和管护单位。”刘凯说,小微水体整治将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并纳入河长制考核。
对于涉及小微水体的违法违规行为,相关执法部门将开展联合执法,检察机关也将发挥公益诉讼的职能。
除了“清河行动”,今年本市还将开展“清管行动”。在6月1日汛期之前,针对,城区、城市副,、新城等,区域以及,河段汇水区范围内的雨污水管网开展排查清污。据初步估算,该行动共涉及约1万公里排水管线。
“如果排查发现,管线中的垃圾淤泥存积量超过20%,这一段管线将纳入‘清管行动’。”市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说,由于违法偷排、倾倒垃圾等原因,雨水管线中往往存在渣土、淤泥、树叶、烟头等,需要定期维护和清掏,才能保证行洪畅通。根据不同管线的粗细和淤塞情况,工作人员会采取人工清掏、机械疏通等不同方式。
除了疏通雨水管线内的垃圾、淤泥,“清管行动”还将对雨污合流管涵进行全面疏通,对雨水箅子、检查井、截流井、拦污坎、入河口内的垃圾淤泥等污染物进行清理。为了溯源治污,各区水政执法队伍、市水政监察大队将对非法排污及倾倒垃圾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清管行动”将持续至6月1日汛期之前。届时,将基本实现“雨季污染物不入河湖、水面无漂浮垃圾、水体不黑臭”的总体目标。
新闻特写
管道清淤
本报通讯员 闫炎 记者 朱松梅
22时30分,城市逐渐安静下来。东四环四方桥内环辅路的一处排水井里,刘伟和同事们却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刘伟是“85后”,他所在的市排水集团第二管网分公司道路运营十班,负责朝阳区的雨污水管线养护工作。每年汛期前,都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
井下作业前,同事们在周边设好路障,并协助刘伟穿戴好防护服和呼吸面罩,反复确认安全带和安全绳是否系牢。掀开井盖,一股异味儿扑面而来,两名组员打开送风机,为人员下井做好通风。
狭小又密闭的井下漆黑一片,只有头灯发出一丝光亮。在确认了呼吸面罩和对讲机一切正常后,刘伟接过同事杨金成递下来的作业工具,蜷缩着身子站在井底,开始清理淤积物。由于井口狭窄、井内环境复杂,井下作业不能使用机械,只能靠人力将污泥一点点往外清运,只见刘伟用铁锹将污泥倒进桶里,待桶满后,杨金成再用绳子把桶提到井上装车。
在如此狭窄的空间作业,尽管刘伟经验丰富,但井下稀薄的空气和长时间的清淤工作仍令他感到吃力,每隔半个小时,就得到地面歇口气。
“地下管道的清淤,分井上作业和井下作业。下井是最辛苦的活儿。”十班班长柳国富说。为了保障白天路面出行通畅,雨污水管线养护工作通常在晚上进行。从当晚22时30分开始,刘伟和他的同事们持续工作了7个小时,共下井3次,在雨污水管网中清理出污泥、垃圾1.8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