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7%,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这一比例将在2027年达到14%。从7%到14%,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日本用了24年,中国将历时26年。中国养老面临怎样的挑战?
全球80个国家的死亡质量排名,中国仅居71位,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人死亡质量低下?
12月19日晚7点,,人类学家、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景军教授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了名为《我们将如何老去》主题演讲,深度剖析了中国严峻的养老形势,批判了歧视老年人的“人口红利说”,呼吁要抵制“野蛮死亡”,大力开展安宁疗护,维护生命末期的尊严。
景军教授指出社会上对老年人有很多误解,特别指出 “人口红利学说”是错误的理论,造成了对老年人的歧视。这一理论进入中国后,发展为“人口负债说”,把年龄等同于健康,把高龄等同于不健康,认为老年人多,社会包袱就重。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60岁老人的预期寿命是10年,而现在这一预期寿命是19年,事实上60岁老人的健康状况已经大不相同,因而这一理论并不适用。
景军教授同时表示,目前中国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达70%,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达1600万,全国失能老人数量达4000多万。家庭养老压力巨大。
据全国养老网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养老机构中,属于医保定点单位的养老机构仅有1013家,仅占4.15%;能够接受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仅有3444家,床位不到100万张;86%的养老机构不能接受失能老人。
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功能不健全,因此多数老人不愿前往养老院。
养老在中国需要做出家庭以外的、社会化的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在积极老龄化的模式探索中,景军教授介绍了幸福守门人、时间银行、老人会、病友会等多种民间形式,呼吁多管齐下,发动基层社工、志愿者、青年人、年轻健康老人等人士,构建多层级网络。
与老年化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生命的逝去。
中国平均自杀率为十万分之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十万分之七。然而,中国老年人自杀率却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十万分之四十,居全球第三。导致中国老年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纠纷和久病厌世。
景军教授介绍,2015年全球死亡质量指数排行榜上,中国在80个国家地区中仅排名71位,中国有大量病患在临终期得不到优质的安宁疗护。目前,中国排名前三的致死疾病是脑中风,心脏病和癌症。相比于前两种病,癌症患者死亡质量也是,的。数据显示,中国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为40.9%,而美国为66%,日本为81.6%,加拿大为82.5%,说明中国癌症患者发现得太晚,另外吃不起好的进口药。
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完成的临终期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研究显示,,三个月的医药支出,对许多家庭都是灾难性的负担,农村家庭96.1%要负债,城市家庭也有94.3%需负债。而且越是偏远地区,医疗费用越高。在情绪上,近七成的癌症末期患者,不能平静地与家人谈论病情和后事。以疼痛的,程度而论,六成以上的癌症末期患者,感到相当疼痛和非常疼痛。全国近年来每年癌症死亡病例200多万例。
在临终问题上,景军教授呼吁人们需要学会尊重个体的生死选择,应给予个体充分的尊重与尊严,抵制过度医疗导致的“野蛮死亡”,大力开展安宁疗护。不同于所谓的“安乐死”,安宁疗护致力于在减少患者身体病痛的同时平静他们的内心,最终帮助患者从容、有尊严地迈向死亡。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思想传播活动,推动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
讲坛于 2016 年 1 月 10 日在新清华学堂正式开启以来,已举办 25场演讲,此前文学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历史学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晖、国际关系专家阎学通、国家高端智库国情专家胡鞍钢、心理学家彭凯平、经济学家李稻葵、法学家崔建远、教育家谢维和、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影视评论家尹鸿、公共管理专家薛澜、科学史家吴国盛、文字学家黄德宽、经济学家白重恩、艺术家常沙娜、管理学家陈国青、环境工程学家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工艺美术史家尚刚、法学家张明楷等知名清华人文学者和74 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奖作家清华校友郝景芳都曾来到讲坛分享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