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4月12日电 据马来西亚《诗华日报》报道,从马来西亚劳动生产工作到经营饮食档,外劳十年间逐渐转型服务行业和经商。无论饮食、服务业或巴剎买卖,处处可以看见外劳的身影。
5年前非官方数据,巴生人口约120万,为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当中有30万属于外劳。在经济低靡和厂房倒闭的十多年来,他们也随着经济转型当老板。
巴生市区流动小贩公会主席叶金发指出,外劳在本地做生意其实不是新鲜事,不过他们很多都是受雇于本地老板,只要交一笔租金就可以在早市或夜市摆摊位买卖。
叶金发透露,很多外劳原本是来本地打工的,由于巴剎和饮食店华人老板的儿女不愿意承父业,很多被逼聘请外劳帮忙,,自己退休后也把生意交给外劳打理。有些巴剎工作的外劳很聪明,混久了就跟供应商熟悉。,辞工自己当批发蔬果,巴生市区内很多外劳菜摊和小型超市就是这样成型的。
他指出,在路边摆摊卖蔬果的小贩,其实很多都是外劳,尤其是印度尼西亚人。外劳小贩很多时候物价便宜,但质量就不见得好。比如榴莲季节,他们抛售的是山榴莲,结果影响卖猫山王和24D小贩的生意。
叶金发表示,这十多年现象完全被忽略,市议会必须重新规划一套管理系统,确保外劳经商的现象,不会对本地经济市场造成打击。因为在物价上,本地商家完全无法跟外劳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