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3月20日电 据新西兰天维网微信公众号消息,最近,新西兰华人Andrew Chen获得IB考试满分,取得新西兰奖学金考试,等级奖学金,被牛津大学录取。这位学霸的故事吸引了海内外许多华人朋友的关注。
优异的成绩与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
近日,Andrew的妈妈Emily PING与天维网记者分享了一些她对Andrew的教育心得,更从她在本地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中详谈了对新西兰教育体系的看法。
2004年,Emily和老公带着3岁的Andrew来到新西兰。把儿子送到新西兰幼儿园的第,,Emily看到光着脚丫子满地跑的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是,“这边的小朋友怎么穿得那么少,不怕冷么?”
结果,时间长了,Emily和儿子Andrew不仅接受了打光脚,更觉得这边的幼儿园非常自由,让孩子真正亲近自然。
然而,随着Andrew慢慢长大,另一个问题就凸显了出来,那就是语言。在家,应该让孩子说中文还是英文?
Emily说:“刚开始时我也纠结,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讲中文,但另一方面又担心把孩子逼急了,影响亲子关系。所以,我告诉自己,Andrew的中文水平能够达到听说流利,读写不是‘文盲’就行了。”
不过,她坦言,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虽然Andrew在中国长大到3岁才移民新西兰,在这之前已经能够流利地说中文,但一旦进入小学后,使用英文就越来越多,在家也不太爱说中文了。
“我只能告诉自己坚持,要求孩子在家必须说中文。”
Emily表示,学中文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通过跟孩子阅读大量的中文故事,让他感兴趣,从而真正理解中文的表达意义。而不是一味地从拼音和汉字笔画教起,这样很容易让孩子觉得无聊和挫败。
“太过强迫他学中文,容易导致孩子讨厌当中国人。” Emily说自己当时非常担心出现这样的情况。
Andrew也去上过中文课后班,这对中文读写有一定帮助。不过渐渐的,孩子会觉得太难、不想坚持。
Emily说,这时候她不会逼迫孩子必须完成中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先与孩子沟通,告知他“只要你能记住,不需要抄写10遍,你可以只写5遍。”类似这样的沟通和鼓励很多,于是Andrew学习中文这样慢慢地坚持下来。
如何融入新西兰?开放的思想是关键
Emily移民新西兰已经15年了,很少有觉得难以融入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和思想去看待这个国家。
“既然已经移民了,就要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教育体系等。不能总是用中国方式来对标新西兰。”
Emily在新西兰,私校工作已有十四年,对新西兰中小学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考核评测、教学方法和学校组织管理的了解非常深入。
在她看来,新西兰小学,的特点就是:
学习必须是有趣的
另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不强求大同。新西兰的中学强调孩子是自主学习(independent leaner)和自我激励(self-motivated)。
学霸是怎么炼成的
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Andrew可谓是典型的学霸:IB 满分,新西兰奖学金考试,等级奖学金获得者(Premier Scholar)。
不仅如此,Andrew还两次获得统计学,名,三次代表新西兰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并获铜牌,代表新西兰出席世界青年科学论坛(LYSF),新西兰青年国会议员(Youth MP),多项新西兰中学生数学竞赛,名,澳洲数学竞赛新西兰第一名,奥克兰中学生辩论赛十佳辩手,被牛津大学录取 ……
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孩子,Emily有什么经验和秘诀能分享呢?
Emily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
学业方面
阅读习惯的形成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很重要
Emily认为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幼年时读中文故事开始,同时尽量减少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选择适合孩子水平的书,更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口味。
Emily说,要善用图书馆的资源,当孩子遇到喜欢的作者或系列时,可以从图书馆借阅同一个作者或同一系列的书。
家长要积极参与其中,与孩子聊书是很好的互动方式。
“在Andrew小时候,我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回来。不要求他把所有书都看完,如果不感兴趣,可以不用看。慢慢地,让他养成给书打分的习惯。喜欢的书就打高分,不感兴趣的就少给点分。”
Emily说,渐渐地她就发现孩子对某类书籍、某些作者特别感兴趣,自己从图书馆借书时也更有方向和目标。
“坚持下来,Andrew就爱上了阅读,也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他来说可谓获益良多。” Emily认为,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石,是独立思考的起点,阅读带给孩子无限宽广的世界。
在数学思维方面,Emily认为数学思维不同于计算能力,数学思维不是记套路记公式应付考试,而是鼓励孩子思考,用数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这些能力?Emily分享了一些小诀窍。
从小让孩子有丰富的数学相关的生活经验,借助形象的物品理解数学概念。比如Andrew小时候通过数糖和分糖的方式理解了除法是什么。
对数学概念的充分理解是关键,不要急着用大量的练习把数学学习变成练习计算和记忆符号的过程。
给孩子探索和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用已知的办法解决问题。不要拔苗助长,不要急着超前教授概念和让孩子记忆算法。比如Andrew小时候,在不知道乘法的情况下,用叠加的方式算出来35岁生日的爸爸一共活了多少天。
中国家长普遍焦虑数学的学习,初中阶段应该增加Problem Solving 的题目,促进孩子思考数学,享受解题的乐趣。
成长过程中
重视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我驱动能力培养
Emily认为家长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少包办代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比如对于丢三落四的小孩,可以帮助他们列出清单,每天出门前对照检查。比如养成孩子在作业完成后才能玩手机或电脑的习惯。或者教会孩子把大的目标拆分成阶段性目标……”Emily说,其实管理时间和任务的优先级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传说中的自我激励型(self-motivated)的娃娃是如何长成的?
Emily表示,要坚信兴趣是,的老师和最强劲的驱动力,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最宝贵的。
“跟中国文化里强调苦读书不同,新西兰学校普遍认为学习应该是充满乐趣的。学校会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速度和节奏,一个班级里可以有不同的阅读小组、拼写小组、数学小组学习不同的东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因此,Emily认为可以经常进行一些积极反馈,让孩子体会到付出努力后的成就感 。比如张贴的孩子创作的艺术作品,让孩子加入运动队一起努力打赢比赛等。
“不仅如此,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多陪伴和支持孩子,帮助分析问题,找到努力的方向。另外,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多欣赏和鼓励,不要为了结果而用奖惩来控制孩子。如果家长对结果比孩子更心急更重视,孩子只会感觉到压力。聪明的家长会退后一步,不要事事都安排好……”Emily说。
教育的目标
是培养一个能独立思考的终生学习者
Emily认为,新西兰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因此不仅是学术,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能力。
“在中学时,Andrew最爱、投入时间最多的活动是辩论。这让他从入学时安静的小男孩,成长为成熟自信的十佳辩手。” Emily说,在这个学习成长过程中,Andrew收获了许多。不仅是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抗压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同时他还更加关心时事和社会话题,也有了更敏捷的思辨能力。
Andrew这个例子是告诉家长们要鼓励孩子走出舒适区,尝试不同的活动,但也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逼一条鱼去爬树,也不能逼一只老虎游泳。
家长认为再好的活动和特长,如果孩子尝试了不喜欢,都不值得付出亲子关系的代价去逼迫孩子。
另外,也要让培养孩子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的精神。Andrew 从十年级开始就在学校的数学俱乐部辅导学弟学妹,现在又在做中学生辩论赛的裁判。这让他在最喜欢的领域,回馈社会。
“总的来说,就是小时候给孩子们很多很多的爱,上学以后注意引导,高中毕业就是目送他们离开的时候了,让他们展翅高飞吧。” Emily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