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华人华侨>正文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侨界关注)

时间:2018-10-12 13:33:2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图为座谈会现场。
  (图片由中国侨联提供)

  中华文化走出去,海外侨胞是受众,更是主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如何让更多人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领略中国故事的精彩?

  10月8日,中国侨联文化界专家专题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侨联主席万立骏出席并讲话。来自电影、绘画、出版、电视、音乐等各文化艺术领域的多名专家参加座谈,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具体案例,围绕如何发挥侨界力量、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及以文化艺术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建言献策。

  发挥侨力 满足侨需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文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万立骏在座谈会上指出,进一步做好侨联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是,的要求,也是海外侨胞的迫切愿望。

  对此,与会专家结合自身赴海外的工作经历纷纷表示认同,认为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海外侨胞需求很大,力量同样很大。

  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梁召今曾多次跟随中国侨联慰侨艺术团赴世界多国演出。“每一次都印象深刻,能与很多侨胞及当地民众成为朋友。”在他看来,赴外文艺演出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方式,今后可以运用多种平台和场合,精选节目,做好功课,拉近与海外侨胞及当地民众的距离。

  如今,海外侨胞与祖(籍)国建立联系的文化纽带越来越丰富多元。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聂震宁多年来屡赴海外参与各大国际书展。他发现,中国书展很受海外侨胞欢迎,尤其是最近5年,随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积极主动,多次参加沿线国家国际书展,引起当地侨胞高度关注。

  “侨务工作可以和国际书展联系起来,为海外侨胞提供更多交流平台。”在聂震宁看来,“出版+侨”大有前景。他建议,可以多鼓励华侨华人写祖(籍)国故事,也可邀请外国人写中国故事、写中华文化,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

  国家一级导演、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监事长滕俊杰也认为,海外侨胞对中华文化的需求正在上升。侨联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从“入群、入友、入心”三方面加强。

  入群就是使文化传播进入海外侨胞群体,包括侨二代、侨三代和低龄留学生群体;入友就是通过侨胞向外国人传播中华文化;入心就是考虑海外文化环境,用自然亲切、有艺术品质的作品,让侨胞和外国民众欣然接受。

  创新形式 展现精髓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传播中华文化、精彩讲述中国故事,这一直都是个重要命题。万立骏指出,侨联组织要积极主动运用文化艺术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侨界故事,展示和树立中国形象;要深入准确分析传播对象和对象的需求,增强对外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注重运用海外侨胞包括新一代华侨华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生动展现中华文化的精髓。

  长期身处文化艺术创作一线的专家们对此深有体会。

  电影导演米家山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故事,可以通过电影走向世界,但讲故事的方式要改进。他还记得,有一次出国时发现,当地不少中餐馆都供奉关公塑像,但年轻一代侨胞大多说不出为何供奉,只知道是沿袭父辈传统。“如何用世界语言向海外侨胞乃至各国朋友讲述关公的忠勇精神?”这个念头触发了米家山的创作灵感。如今,他带领团队正在创作一部名为《寻找关公》的电影,力图通过新颖的情节,吸引海内外观众了解关公文化及其蕴藏的精神。

  曾在美国纽约工作多年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画家陈亚莲,一直致力于在中华传统文化标识基础上,运用流行和时尚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将中华传统文化时尚化,以此吸引海内外年轻群体。在她看来,创作文化产品,要重视运用市场的力量,找准文化产品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而海外侨胞群体庞大,资源丰富,可以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张泽群也表示,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应当摆脱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比如不能一说到春节,就只想到包饺子、看晚会等,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采用更适合的方式。他认为,海外华侨华人对于国内文化艺术团体非常热情,有强烈的主观愿望,也有客观的文化需求。国内侨务部门在赴海外开展文化活动时要建机制、树品牌,“期待我们共同努力,逐步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