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大学实施“深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将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力学类、历史学类、考古学、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和基础医学等优势基础学科纳入强基计划。今天,就让小编带你一起通过动画短片来了解一下北大强基计划吧!
北京大学将开展“博雅学堂”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北大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推行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和更优化的培养模式,对综合素质全面或基础学科拔尖的青年学生实施全过程培养。
博雅学堂
博雅学堂全过程培养理念
基础与特色
北京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2020年北大强基计划招生学科全部为“A+”学科。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交叉与选择
北大坚持“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教学”,综合实力强劲的学科为学科交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过在全校自主选择课程等政策、双学位和主辅修培养体系,以及众多的跨学科专业和项目设置,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构建个性化知识结构,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融通与,
北大强基计划传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学术传统,融通教学与科研,融通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打通本研阶段的学习,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科专业型创新人才和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
最强的学科实力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共有21个一级学科获评“A+”,居全国高校之首。2020年北大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均为学科评估“A+”,学校拥有国内最强的基础学科实力、,秀的师资队伍和以学生成长为,的人才培养体制,具有辉煌的历史和丰富的育人经验。
被评为A+类一级学科名单
北京大学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具备雄厚的基础。在过去十年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中,北京大学涵盖了所有专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北大正在开展拔尖计划2.0“未名学者计划”,建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基础医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等7个未名学者基地,积极开展基础学科优秀学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大学的科学研究坚持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夯实和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目前,北京大学拥有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研究,、8个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临床医学,和1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在全国高校中居于,地位。
2020年北大强基计划招生学科
更优的培养模式
北京大学遵循基础学科创新人才成长规律,针对博雅学堂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资金投入、活动空间等方面进行专门设计,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如下:
“基础学科+多元选择”培养体系
建立“核心课程+跨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训练”等多样化和开放探索的专业培养体系,设置“1+30”的“本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设立校级荣誉学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和多元发展支持。充分运用小班研讨、经典研读、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基础学科+多元选择”培养体系
“3+X”贯通式培养
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3+X”计划,优化培养环节,打通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探索自主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中国新方案。强基计划本科生将根据学校整体部署在大三结束后申请提前进入衔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完成本研过渡,为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直博生打好基础。
“3+X”贯通式培养
“1+N”研究训练
发挥北京大学科研优势,为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学术型人才搭建“课堂学习+,实验室及研讨小组”的研究实践平台。每年提供近500项高品质本科生科研课题供各年级基础学科的优秀学生申请,实现本科学习期间研究训练全覆盖,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1+N”研究训练
“1+X”导师制
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注重大师言传身教、名师引领指导。聘请院士、讲席教授等,学者担任班主任和导师,每位学生至少配备一名博士生导师为指导教师,并设立学业导师组、科研导师组和生活导师组,在课程学习、自主科研、学业规划、思政教育、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引领、指导和帮助,真正实现全人培养、全面成才。
“1+X”导师制
“3+N”交流项目
统筹推进国家、学校和院系三级项目和学生自主交流项目建设。拓展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并择优资助学生参加交换访学、海外科研、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实习、国际专业类竞赛等活动,推动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和社团自主交流项目,放眼全球、百花齐放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项目,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
“3+N”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