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女权发展的日趋成熟,女性社会地位的转换无疑成为了影视剧创作风向改变的,动因。不论是第90届奥斯卡上收获一致好评的《伯德小姐》、《我,花样女王》、《大病》、《三块广告牌》,还是上个月的艾美奖“,赢家”《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引发女性在生活、事业、情感等方方面面的共鸣,甚至有人将这些统统概括为一个词——女性了不起。
“女性了不起”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尽管这个时代对女性要求颇高——家庭事业都要兼顾、美貌智慧必须两全,仍不乏女性在看似不可能中游刃有余,这种全方位的自我发展直接催生了“她经济”的崛起。在文化消费群体中,女性消费者更富有感情,选择也更加多样化,这就为文化产业获得更高利润打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女性话题。既然女性话题已经当仁不让的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国产影视界自然也要借着这股东风,打造出既真实又有质感的“女性IP时代”。
然而,命途多舛、华丽反转、靠他人上位的虚幻古装“大女主IP”作品并不能满足真正的“女性励志”,大部分女性要面对的,仍然是一个两难的、尴尬的、并不算美好的社会地位。由毛利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近距离体验女性真实人生境遇的契机。
作为ONE杂志,人气连载、阅读量过亿大热IP,《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被数千万都市女性热议,也曾多次跻身微博热门话题榜。它既可以称为“都市生存指南”,又可以叫做“女性爱情宝典”,更算得上“哲学吐槽语录”,总之集合了一个三十岁女人爱情、职场、理想、生活、奋斗的方方面面,不是空谈空想的“乌托邦”,而是一幅现实到不能再现实的“浮世绘”。
故事里的陈苏就是万千都市女性的缩影,她明明渴望真爱,却经历无数“狗血”:一身少爷病的前男友,看似不缺钱还很努力的90后“高富帅”,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相亲对象……难道女人过了三十,连爱的资格要打折处理了?她也拼命努力工作,却遭遇职场性别歧视,始终打不破阶层天花板;她费尽心力维系友谊,却发现好友一旦结婚就是友谊的终结,婚前婚后分明就是两个世界。
而另外两位主要女性角色——洒脱独立、活色生香的女强人胡容和有娃有房、生活静好的优质中产张小菲,也同样遭遇着意外怀孕、事业瓶颈、结婚与否、婆媳矛盾、感情倦怠期等30岁的种种窘境,时刻面临丧失自我的巨大危机。
《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最显著的标签就是“现实”二字,陈苏、胡容、张小菲这三位角色现实到可以让女性观众直接带入:她年龄比我大比我小?工资比我高比我低?她工作努力还是我工作努力?她遇见的男人比我多吗?她身材保持得比我瘦吗……看到陈苏在四个男人之间纠结不清,看到张小菲家庭事业不能兼顾,看到胡容因为害怕受伤所以选择逃避,电视机前的女性观众都会忍不住问自己:“她这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
提出要打造体现当下女性精神内涵作品的出品公司——北京馨江影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本着对原著IP负责的态度,由制片人张馨心与知名导演曹盾联手打造该剧。而曹盾导演之所以选择这部剧作为自己即《海上牧云记》、《长安十二时辰》等古装大制作IP之后回归现实题材的第一部作品,正是因为它抛出了这样一个困扰女性已久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会在电视剧中简单粗暴的作答,但却能引起女性乃至全社会的思考。就像同样出自他手的《蜗居》、《裸婚时代》、《小儿难养》一样,曹盾导演期待着从现实问题当中寻求一点点改变,这点改变就包含着能够推动整个女性地位提高、社会进步的可能。
制片人张馨心
知名导演曹盾
当然,故事里总是快意恩仇的,好看又体贴的小狼狗却花心、多金又稳重的熟男却有怪癖、事业有成的老板也会出轨俗气的中年妇女……但《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并没有怀着或悲观或愤怒的心情去控诉,而是用一种贴近现实的角度给予女性触动,让全社会能够更冷静客观地审视三十岁女性所处的现状。
这正是馨江影业始终不变的理念——致力打造以女性为主题的影视作品,通过“聚焦当代女性”的发展态势,进行原创/IP孵化,利用大数据资源,为女性群体打造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影视作品,使其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
诚然,女性观剧需求的不断提高让剧集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内容和形式,而是需要更多更创新的可能性出现。馨江影业正在筹备的项目《每天回家老婆都在装死》及孵化项目《奇妙博物馆恋爱夜》、《拖延先生和暴躁小姐》、《凤栖梧》等作品无疑就是对原有电视剧创作题材的补充和突破,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女性观影的需求。
馨江影业对女性题材不仅怀有极大的尊重,更保持着理性的探讨和尝试。在某种意义上,这和《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里遇人不淑却始终憧憬爱情的陈苏一样,展望未来往往比执念过去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