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际商业 > 各地要闻>正文

佳岚智能总经理张海瑞接受中国电力报采访:加速构建智能配电物联网生态

时间:2020-07-31 11:19:33    来源:企业供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报7月30日版访谈 中国电力报记者邱燕超

  “智能配电物联网生态将快速构建,集智能传感、智能终端、信息网络、软硬件平台设施、数据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从而实现电力用户侧的万物互联、共建共享的生态体系。” 上海佳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佳岚”)总经理张海瑞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大云物移智链”、5G等信息通信技术与电网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清洁低碳、高效互动、智能开放等特征的智慧能源系统,加快构建新型智能配电服务体系符合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电力报:在中低压配电智能化方面,上海佳岚实现了哪些研究成果与效益?

  张海瑞:当前,中压配电设备和解决化方案智能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低压侧配电智能化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上海佳岚侧重于低压配用电智能化市场,研发了智慧空开、智能断路器、智能网关等全系列产品。具有实时监测、多通道故障预警、可视化集中管理、远程操控等功能。佳岚智慧用电管理系统依托物联网、通信技术、云计算、电力传感与控制技术,搭建了国内,的能源管理与智慧用电预警平台,实现了电力用户侧的万物互联,为广大企事业单位提供了高效灵活的电力物联网解决方案。对应开发的“JALA SERVICE”智慧安全用电监控管理服务平台采用“感、传、知、用”等物联网技术手段,综合利用物联网、无线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对用电线路实现、动态、互动、融合的信息采集、传递和处理。通过信息处理、数据挖掘和态势分析,让电气安全看得到、摸得着、防得住,,限度的杜绝了电气火灾的发生,对电气火灾防控有着里程碑意义。

  上海佳岚产品及技术得到业界及领导部门的肯定,已先后荣获中国首家智能云电网装置认证单位、,智慧云电网装置认证单位、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新国标GB/T 10963.1修订单位、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会员、上海市物联网行业协会会员等多项荣誉。解决方案及产品已在东贸国际服装城、浙江展览馆、布达拉宫等31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部署,积累了1500+落地案例。

  中国电力报:上海佳岚在技术投入上有哪些突破创新与优势?

  张海瑞: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中低压配电智能化方面存在低压侧的整体智能化程度不高,成型并且能够商业化应用的解决方案不多。

  上海佳岚是国内率先推出低压侧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企业,我们多次参与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高交会等展览与交流,得到了海内外知名公司和用户的关注与认可。

  上海佳岚解决方案及产品的智能化程度高,实现了实时监测、远程通断、在线监测、故障定位、多通道故障预警、可视化集中管理等多项功能;可以有效监测电气火灾因素对用电线路实现、动态、互动、融合的信息采集、传递和处理。产品可通过wifi、Lan、4G、NB-IoT等多种通讯方式联网,可根据应用场景和环境条件进行组合。方案部署方便灵活,充分体现了物联网灵活高效优势。实现用电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我们的解决方案已在商场商铺、酒店/公寓/出租屋、工业园区、银行、学校以及,防火单位等多个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及实施经验。

  中国电力报:上海佳岚电力物联网解决方案为电力物联网解决了哪些问题?

  张海瑞:上海佳岚依照“高性能、高可靠性、小型化、数模化、模块化、组合化和零部件通用化”的方向研发和优化物联网断路器及产品,致力于将其打造成确保配用电网络运行安全、经济、智能、高效、科学的物联网系统。

  未来,智能配电建设原则将是增加配电侧可视与可控能力,保障安全,优化资源利用的同时,符合场景化客户的用电需求、管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及节能需求;未来的发展路线将以用户场景化为主导,保证配用电侧高效运行的同时,提高安全和经济性。

  中国电力报:随着新基建部署的推进,在中低压配电网领域还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张海瑞:在电网建设中,对低压侧的管理提升,能源精细化利用,节能减排,做好能源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而在电网建设中,对物联网建设程度及标准的制定有着切实的需求。

  在新基建中,上海佳岚的解决方案能够实现对充电桩的集中化运维管理,充远程控制,故障定位等功能。同时,5G基站功耗大能源管理的需求较为迫切。我们的产品有远程控制、定时开关、电能计量等功能,非常适合5G基站的能源监测和管理。

  智能断路器是整个智能电网的神经末端,末端产品的智能化、数据化、可视化,才能实现未来智能电网的需求。

  能源互联网最终的终极是是实现整个能源系统的互联互通,电力作为,的二次能源,智能断路器和智能配电箱作为整个能源互联网的基础。只有普及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称之为能源互联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