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际商业 > 各地要闻>正文

人少景美!潍坊周边游的5个好去处!赶紧去看看

时间:2020-05-07 17:20:37    来源:厂商内容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安丘市辉渠镇小麦峪村

  泉水叮咚、山清水秀

  被称为“小九寨沟”

  山谷里的村庄,大多叫“峪”,小麦峪就是安丘市辉渠镇西南的一个小山村。“小”,全村共一百来户人;“山”,沂蒙余脉绵延至此,已成丘陵,环村皆是。民间传说,元末明初将军李士祯之女李佰翠隐居在此,村名因此由小女峪、小妹峪传承沿用演变至今,称为小麦峪。

  想要进入这座村庄,车子要开过盘旋起伏的山路。村子依山而建,村民就地取材,开山凿石,因此整座村落的布局风格,传承着石器时代的“基因”。石板铺就的村路,已经被岁月打磨得溜光;石头垒成的房屋,尘封了一段段山村往事。石碾、石磨、石桥……石头是大山的符号,也成了这座山村的特色。

  山里景色“质朴”,村子里谷子地在山坡高处沐浴着阳光,远处的大豆长得籽粒饱满。 溪水从山上的含水岩层断面流出,汩汩不绝。 数个泉眼沿着水脉发育,错落有致,成了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小溪清澈见底,逐渐汇集成河,在村中蜿蜒流淌。 几只鸭子拨水而来,看上去有点江南水乡的意味,又被称为“小九寨沟”。

  另外,这儿还有荣获“国家地理标志”称号的“望海山”小米。村子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高品质的小米。新米熬粥,浓香醇厚,赏,景,别忘了来一碗正宗的“望海山”。

  河道、山坡,庄稼、牛羊,被小狗依偎着打盹的老人,叫卖着小米、柿子的农妇和沉睡的小石板路……这里的一切,就放佛一首浅浅诉说乡愁的歌谣,等你来听、来看、来品味。

  青州市庙子镇黄鹿井村

  踏着古老的石板路

  寻找儿时的乡村记忆

  在省道胶王路北侧,坐落着一个小山村,青州市庙子镇黄鹿井村。这座古老的村子被群山环抱其中,山上植被茂密,植物种类繁多,村内拥有大量的古建筑、古树、石板路遗存,流传着各种古老而美好的传说。

  黄鹿井村是典型的山区村。村内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村前有一水库,村后靠山,因“前有照后有靠”,被誉为风水,。山涧奇花异草丰富,杂生植物满山遍野,溪水长流不断。

  历史上的黄鹿井人才辈出,举人、秀才朝朝可见,至今村内还保留着不少具有传统文化印记的古建筑。这里有清朝举人李良栋的故居和李氏祠堂,有康熙三十七年修建的关帝庙遗址,有流传着美丽传说的带有37道绳痕的古井,有保存完好的清朝三老奶奶贞节牌坊……每一处景点都有一段神秘的传说,如果你到了村庄,一定要听当地的老人讲一讲。

  另外,黄鹿井村村,还保存有完好的古院落和古石板路500多米,古围子墙200多米,古大门楼10多个。来到这座宁静的小山村,你可以和村民一起放羊、参加生产劳动,可以带着家人和孩子嬉水、摸鱼、采摘果蔬,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参加篝火晚会。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传说,一段历史,一种文化。黄鹿井村就像一处世外桃源,等着你来寻找儿时记忆,

  青州市邵庄镇刁庄村

  雀山景区古迹众多

  千年流苏林美不胜收

  在青州市邵庄镇南8公里,有一个四面环山风景秀丽的村子——刁庄村。宋仁宗年间,部分村民从河北枣强县迁居至此,明初立村,因村中多刁姓村民,故称刁庄村。

  刁庄村村旁有一座海拔528米的雀山,面积约10平方公里。 雀山山势险绝,林木茂密,以自然生态美著称,兼有依山而建的院落和附洞而设的景物。雀山还定期举办大型山会,常年游客不断。

  据介绍,雀山风景区主要由白云洞、炉姑庙齐公堂、晏婴井、放马场、百步石、文昌阁、文笔峰、墨盒泉等景点组成。白云洞因秋夏时节常有白云从洞中飘出而得名,洞室高、宽各10米,深达300多米,相传是宋代任道庵归隐修仙的地方;玉皇洞高20多米,底层是楼梯,二层是三官图,上层是玉皇阁;齐公堂是一个高、深各40米、宽60米的山洞,相传春秋时期,齐景公曾在这里指挥作战。

  雀山珍珠泉常年滴水不断,是天然矿泉水源地;晏婴井是一组深山泉眼,泉水常年涌流,相传齐国的相国晏婴为解士兵之急,指地为泉;千亩放马场是海拔400多米丘陵地区一处高原盆地。此外,山上还有文昌阁、青龙山、笔架山等古迹景点。在雀山脚下,有一片“千年流苏林”,这里的流苏树共有67棵,最小的树龄在百年以上,,的一棵长在白云洞旁,树冠面积达400多平方米,不少游客都会在这里驻足拍照。

  安丘市郚山镇南官庄村

  古院落、抗战槐、连理椿……

  这里风景独好

  南官庄村位于郚山镇东部,始建于明朝,村庄随山势而筑,体现古人顺应自然、,思想。 村内一条主街将村庄分为南北两部分,传统建筑集中在村庄东南部,为清朝时期建造的石板房,大部分保存完整。这些清朝古建筑多为三开间一层平房,合基及外墙用石砌或青砖砌成,內墙为土坯,墙体一般砌筑到顶,窗户为方格窗棂。房屋建筑装饰比较朴素简单,部分山墙砌有青砖宽檐。

  村中现有三棵五百年古槐,呈南北排列,每棵古槐树围约25米,主干高约6米,树冠高15米,冠幅约20米。 抗战时期,国民党第五十ー军曾在村东建兵工厂,工人们在树下生“红炉”,打造兵器。因此,“三古槐”又被称为“抗战槐”。

  古槐下有一玄武石制成的石碾,碾盘侧面有光绪年间的刻文。抗战年代,国民党兵工厂曾利用此盘石碾碾制火药。石碾不远处,有两棵香椿树,树木高高耸立,树根相握,被称为“连理椿”。再往外走,有万棵酸枣林,其中近百棵逾千年,,酸枣树树围70公分,树高约5米,树冠10余米。

  在村东大安山上,有一处仙人洞,两个大洞口可容一人出入,一个小洞口像一个小窗户,朝向正南。洞内面积并不大,可容纳十余人,,处高度不及2米。此外,大安山上还有凤仙洞、鸣凤泉、仙女望、腾龙泉、卧虎泉等,每到一处,村民都能给你讲出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

  昌邑市卜庄镇夏店街村

  清末民初民居建筑群

  再现昌邑茧绸辉煌史

  “夏店驿真四方,中间如山岗。东有天齐与文昌,南海大士菩萨堂。西有慈云院,真武在北方,协天大帝在,。”刻于古刹慈云院中的这段民谣,唱述的不仅是古老年间那些寄托祥瑞之意的传奇,更是准确地描绘了这座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千年古村曾经的盛世美景。

  昌邑市卜庄镇夏店街村东西南北各一华里长,建筑古朴、错落有致。村内曾有五门,皆有名胜,巍峨壮观。特别之处是站在东大门看不到西大门,站在南大门看不到北大门,成“满街有财不透气”之势。十字路口西北角的关帝庙,传说是宋太祖赵匡胤奠基所建,曾留下“上店不留人,下店留人”的故事代代相传。

  据介绍,清朝时期昌邑的工商业者,在国内率先开辟了山茧绸市场,其中夏店街成为昌邑北乡主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部分商人发家致富后,在村里盖起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千年古驿,古风农商,目前村内尚存着22座清末民国时期的高规格民居建筑。堂屋、黛瓦、青砖、白墙沉浸在古风和炊烟里,造就了夏店古街沧桑的气息,仿佛一坛老酒历久弥香。

  “夏店民居”还是山东民居的典型代表,以独有的规制、古朴的民居建筑和内敛传统的砖雕衬饰闻名。百年沧桑,夏店街村里一座座老宅古朴而恬静,它们没有广厦的高大雄浑,没有闹市的灯红酒绿,却弥久愈香,沉淀出一种时光的质感。来到古村,触摸着斑驳的墙壁,想想那些远去的岁月,就好像在漫长的时光隧道里穿梭……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