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支付宝上线了2018支付宝年度账单。很多网友纷纷大呼:“我哪来这么多钱?”“我怎么花了这么多钱!”“我吃的比我存的都多!”
在这些惊呼声中不难看出:虽然很多互联网金融从业者直呼“寒冬已至”,但其中的消费金融板块,却依旧散发着巨大的活力。网贷、信用卡、花呗、白条等各类消费金融产品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并未失去用户们的宠爱,反而逐渐成为了大多数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消费金融,风险评估是首要难题
截止2018年6月,信用卡在用发卡数量达到6.38亿张,人均持卡数量为0.46张。2016年新增在用信用卡为3300万张,而2017年激增至12300万张,增长近三倍。在各类型银行的业绩发布会及其他重要场合中,向消费金融要业绩、向零售银行转型的决心更是屡见不鲜。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7年我国消费金融的放贷规模达到了4.4万亿元。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消费信贷总市场规模将达到4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8%。
此外,政策层面,也给消费金融以积极鼓励。银保监会在2018年8月18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中要求:“要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提供和改进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支持发展消费信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满足升级型消费的金融需求。”
这个万亿级市场,正呈现出,的红火景象。
然而,伴随消费金融市场的扩大,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过度授信、多头借贷、违约率高、贷后风险管控脆弱等现象。
以信用卡为例,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80.98亿元,环比增长16.43%,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34%。而在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76.89亿元,8年期间信用卡逾期增长了11倍。
究其原因,是因为消费金融面向的人群中70%-80%的是没有征信记录的“白户”,如何判断这部分人的信用、控制这些风险是消费金融亟须攻克的行业难点。
智慧服务,风控前置是破局钥匙
如何破局?通过消费金融发展动向我们会发现,在没有系统征信记录的前提下,科技主导下的大数据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个人消费金融业务的风控能力。比如,我们看到电商平台可以“跨界”推出金融产品花呗、白条等,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平台用户的网购行为大数据,从而具备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也正是因此,科技与消费金融在2018年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作为智慧金融服务的践行者,榕树平台在“人工智能+消费金融”方面,已经做出了重要的尝试。榕树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将风控前置到营销端,从而极大地降低了风险。
榕树的风控能力主要基于强大的技术能力和百融深厚的数据分析能力支持。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用户在榕树平台注册账号后,平台能够根据用户提交的基本信息资料进行第一轮风险评级,实现多维度、更加客观地对进入榕树的用户给予信用预判,做出用户画像。
风控环节上,用户画像的真实度越高,越有利于为平台上各大金融机构资金提供保障。也就是说,榕树平台从一开始就将达不到贷款资质的用户筛查出来,大大提高了优质用户与平台合作机构的触达率和需求匹配率,降低合作机构的风险。
智慧服务除了强化风控能力外,还能够提高用户和产品匹配的精准度。比如榕树推出的“千人千面”精选服务,相当于为用户提供了私人定制服务,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进入榕树平台后,被推荐的贷款产品都是不一样的,个性化的推荐服务,恰好击中了用户的痛点。通过人工智能有效地分配适合的用户和金融产品对接,避免了部分用户面对海量产品无从下手的选择困境,也提高了信贷核准的效率。现在具备这个能力的第三方平台还不多,榕树在这方面已经做到了业内前列。
此外,人工智能还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将风控、匹配、放款等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大大缩短。随着客户体验的不断改进升级,消费金融市场在2019年将吸纳和服务更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