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讲述习总书记亲自命名的扶贫移民区蜕变的纪录片——《闽宁镇的故事》燃爆朋友圈。移民的幸福生活中,产业带动、产业扶贫功不可没,在闽宁镇原隆村,昌盛日电在这里建设的一座光伏农业产业园让村里的生态移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时间回到2015年7月28日的晚上,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15000支香菇菌棒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星夜兼程向西北方向奔驰了1500多公里,在闽宁镇原隆村昌盛日电光伏农业产业园顺利下车。陌生的环境、熟悉的园区,到达当晚,菌棒们就住上了大棚内的新家,开始了它们的异地“生活”。
香菇菌棒让生态移民尝到了甜头,很多贫困居民纷纷承包,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刘小耐:从生态移民到产业工人
刘小耐是原隆村生态移民之一,从“地上不长草,风刮沙乱跑”的西海固移民到原隆村后,第一次见到香菇菌棒,很是新奇。从第一次见到出菇时的兴奋到如今的习以为常,刘小耐的生活随着菌棒的交换更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让她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些菌棒,成了她脱贫致富的“金菇棒”。
“最初进园区是工人,刚进来就接触香菇种植,天天跟这些菌棒打交道。”刘小耐说,没搬迁的时候靠天吃饭,除了吃的,啥都没有。刚搬迁过来的时候心里同样没底,没技术、不知道怎么挣钱,感觉压力特别大。2015年,刘小耐被安排到昌盛日电的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打工,园区免费教授种植技术,除了稳定的收入外,还让村民们学到了技术,“现在我是园区的管理人员,给进来的务工人员指导技术,一年收入4万,生活发生了巨变,这种日子当初做梦也想不到。”
“村民缺技术、缺资金,也经不起市场风浪,但依托企业学技术、找市场,实现了双赢。有了产业,就能留住人,创造价值,而且只要村民愿意学,这些产业相关技能都可以掌握。优秀村民想创业,我们扶持其创业。”园区负责人王泉说。
从最初的普通工人到技术指导,刘小耐已经成为园区的骨干
一批批的菌棒从青岛远道而来,搭起了青岛与银川的“情谊桥”,产出了一茬茬的香菇,打造出东西扶贫的“青岛样板”。从第一批菌棒至今,已经有35万支菌棒到闽宁镇安家落户。而昌盛日电光伏农业园区带来的产业远不止这些,鲜花、食用菌、蚯蚓、苗木、茶叶等几十个产业如今周边的居民已经耳熟能详。
园区带来了种植生产技术、带来了多个产业,向周边的贫困居民和村民敞开大门。得益于园区的建设和发展,500多位移民在家门口打工、学习技术、挣到钱的同时,还开阔了眼界和谋发展的思路。闽宁镇76户贫困户可以连续3年获得园区大棚的经营分红,每户每年分红10000元。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让移民致富的路子走得更宽广、更长久。
昌盛“造血式”扶贫获习总书记点赞
事实上,昌盛日电光伏农业“造血式”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已经被点赞过多次:
2016年7月19日,习总书记视察在宁夏银川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考察时,视察了昌盛日电在该村的光伏农业项目。习总书记先后走进两座大棚,与棚内工作的当地贫困户和项目负责人握手并亲切交流。得知贫困户在昌盛光伏农业园区工作受益增收,习总书记对昌盛的光伏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里的扶贫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2016年12月31日,在习总书记给全国人民的新年贺词中,昌盛日电因光伏农业“造血式”产业精准扶贫成效显著,成为,出现在总书记新年贺词画面中的民企。
2018年2月17日,在春节的喜庆节日里,,电视台《新闻联播》系列报道“总书记的牵挂——一枝一叶总关情”,以“变迁在您温暖的目光里”为题,报道精准扶贫给贫困居民带来的巨大变化。新闻以昌盛银川光伏农业园区作为典型进行报道,通过昌盛光伏农业造血式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帮助当地贫困村民拔穷根、摘穷帽,使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度获赞。
从2016年到2018年,3年多的时间,昌盛日电牢记总书记嘱托,为东西协作扶贫持续贡献力量,让银川-青岛的血脉相连更加紧密。这3年,园区不断教技能、给优惠,移民的获得感越来越高。这3年,园区里的产业不断完善迭代升级,移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