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由经济参考报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建设银行、平安普惠共同主办的“2019普惠金融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在当天下午以“普惠信贷 聚合发展”为主题的专业论坛中,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发布了《普惠信贷聚合模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曾刚在解读《报告》时指出,聚合模式应回到普惠金融的本原,让金融触达更多的客户,让原来享受不到金融服务的主体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合理的金融服务。
据了解,《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8》,提出聚合这种全新普惠信贷合作模式,此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多次深入分析这种模式的理念及价值,并通过案例分析持续向业界提供普惠信贷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对此,「看懂经济」决定邀请几名看懂经济评论作家对此文进行点评。
刘新海
北京大学金融智能研究,副研究员,看懂App评论作家
在近年来出现的金融科技信贷(Fintech Credit)领域,我们常常听说“赋能模式“,但最近“聚合模式”这个词语越来越热。“聚合模式”补足了“赋能模式”的两点不足:一是“赋能模式”难以覆盖大量存在于线下、上网能力薄弱的长尾人群,这是受互联网企业的能力边界所限制的;二是消费性信贷具有小额、短期的特点,通过有效进行身份识别和欺诈风险辨识,就可以实现金融服务的广泛覆盖。但中大额、中长期贷款的信贷,仅靠这些技术是在风险甄别上是不够的,限制了其对小微企业、农户等群体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的服务能力。
作为金融科技的实力派,平安普惠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聚合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聚合模式不同于一家机构在某个条线上展开全流程服务,也不同于一对一的赋能模式,而是“将环节开放,将能力聚合”,它不仅将普惠信贷中的环节拆分解构,形成获客、数据、风控、资金、增信等独立的业务“节点”,更要将这些节点以及节点上的机构有机地联结起来,它可以广泛地联合不同领域中的优势企业,依托金融科技搭建统一平台,协同完成借贷服务全流程。
聚合模式可以同时应用在线上和线下的场景,在线上借助客户APP和远程服务团队为有小额、短期资金需求的借款人提供全线上服务;线下通过地面服务团队向有较大额、中长期资金需求或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薄弱的人群提供顾问式服务,弥补了传统模式或互联网模式单一服务形式覆盖不充分或不均的局限。
从金融科技角度来说,聚合模式是赋能模式的升级,虽然存在业委会务场景和技术整合的挑战,聚合模式的逐渐成熟有助于促进信贷市场进一步发展,解决普惠金融中“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
车宁
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看懂App评论作家
6月28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了《普惠信贷聚合模式研究报告》,,提出了以聚合模式开展普惠信贷合作,这的确是把握住了行业的痛点:一方面,无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企业在资金、技术、客户、渠道上都各有局限,在风险大而收益低的普惠金融领域客观上需要发挥比较优势开展业务合作,但另一方面却是机构们仍以“抢蛋糕”、“吃独食”的方式开展业务,这不仅使自己暴露于各种风险之下,事实上也在积累系统性的风险。
站在银行角度,破题的关键在于和目前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的开放银行工作结合起来,打造可持续的业务合作模式。
展望未来,在合理确定利润分配和法律责任分担的基础上,在业务方面,,在于把大中小银行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不同需要,在此基础上,证券、保险行业也可以提供行业健康发展的融资和风险缓释服务;在技术方面,在单家机构服务某些场景力有未逮的情况下,将其积累的从获客、运营到风控的一整套体系加以标准化、产品化,辅之以系统建设,输出到更加合适的机构实现共赢不失为一种更加理性的选择。
陈波
,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科技实验室负责人,看懂App评论作家
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这份《普惠信贷聚合模式研究报告》很有启发性,面对普惠金融这一长期、复杂、艰巨的世界性难题,似乎找到了破局之道。 我们常说,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这一窘境,不是一朝一夕,,两天就能解决的。这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下要先解决融资难,再解决融资贵,,让融资体验更加好,不要太慢。
目前,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缺口率达4.3%,预计规模达1.9万亿美元,所以要发动所有的金融机构首先去满足融资缺口的需求,只要能够及时给中小微企业补充流动性,他们就能顽强的度过暂时的困难。
当满足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之后,就要让市场充分竞争,甚至是白热化的竞争。市场竞争越充分,定价就会越合理,融资贵的问题就会自然而然解决了。 中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的获得感增强了,市场价格越来越合理了,下一步就是如果方便快捷的获得这样的服务。
平安普惠的这种聚合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只需要提交一次资料就可以了,无论那家银行的风控通过了,都是给中小微企业正反馈。这样的模式,不仅使得贷款利率更加合理,而且也增强了中小微企业的获得感,提高了融资效率,一石三鸟,值得大力发展。
孟庆斌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看懂App评论作家
当金融领域的“获客”与垂直场景的“变现”聚合到一起的时候,这种化学反应,可以起到一种奇妙的效果:就是商业可持续性同时在产业领域和金融领域发生了。
获客,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普惠信贷业务流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节点,其目的是要找到并吸引具有与产品相适应的金融需求的客户,核心问题是接触客户的渠道和成本。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一般为社交、搜索、资讯门户等平台,本身具有宽泛的客群类型和庞大的流量。
变现,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基于“免费”基因的互联网企业。有很多场景只能带来流量,但却没有变现机会。参与到聚合模式中,为金融机构导流可以成为其变现的重要渠道。对于线下的垂直企业来说同样如此,通过交叉销售,可以在基于已有业务的情况下增加收入,从而提高单位人均产出的能效。
在这点上平安集团是榜样,例如,寿险、车险等险种保单中沉淀了大量客户信息,这些与信贷行为强相关的信息对大额、长期信贷交易的风险判别方面显然比互联网行为数据具有更高的价值。 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强,金融强。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可持续”+“高质量”,平安普惠的实践的聚合模式成功印证了这一点,值得学术界深入的研究。
杨泽云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看懂App评论作家
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我国中小企业金融供给的不足,而中小企业金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缺乏符合传统金融机构信贷条件的担保物品及信用等级低下(甚至缺失)。保险机构的加入,不仅使得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得到增持,增加了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也增加了保险机构自身的业务量。
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自2009年借鉴汽车消费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等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的经验而应用于小微企业贷款领域以来,经过2009年宁波试点、2012年平安保险正式推出及2015年多部门联合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已经大力促进了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但此前试点中暴露出的企业信用缺失等制约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的问题,在此次普惠信贷聚合模式下,有了较好的应对,相信会近一步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普惠信贷聚合模式下要求银行、保险等各金融机构进行各自信息的共享与交换,从而降低成本、惠及民生。这需要普惠信贷聚合模式主导者与各方进行充分的沟通才能实现。
由曦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金融互联网分会专家,看懂App评论作家
在市场和监管的共同作用之下,普惠金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体系,衍生出了各种的模式。其中,平安普惠的开放聚合平台模式就很有特色。这种模式将信贷的全流程拆分成各个环节,并在每一个环节上进行开放,让有牌照、有能力的金融机构,在合规的前提下,加入到整个普惠金融产品生产的供给链条中来。应该说,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大大提高了普惠金融的供给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一种模式。
目前的问题是,我国的金融监管依然是分业监管为主,平安普惠的这种聚合模式涉及到有多种牌照的机构一起合作,每一个单一的机构是合规的,但放在一起监管可能会有担心,但是细究平安普惠的开放聚合平台模式,我们发现,这种模式在整个信贷的获客、风控、增信等环节,保证了稳妥和风险的可控,比如增信环节,引入了融资担保和信用保证保险等增信方式。这种普惠金融的聚合模式是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
机构之间的广泛合作,已经成为了现在行业的主流趋势。在刚刚结束陆家嘴论坛上,银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表示,从机构供给的角度来说,要打造竞争有序、相互合作的机构供给市场。李均锋指出,普惠金融供给侧应该包括非存款类机构,他们是信贷市场中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