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央行重启企业征信备案。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公告,包括商业安全工具天眼查的运营方——北京金堤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在内的3家企业,获批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成为企业征信备案重新开闸后首批获资质牌照企业。
公开信息显示,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多家企业征信机构备案被注销,企业征信领域正经历洗牌,专业化、数据化成为企业征信的发展方向,而这些都意味着传统低门槛的企业征信时代一去不返。
逆势增长,挖掘公开数据背后的价值
作为重启之后首批获备案许可的企业征信机构,天眼查是,一家只采用公开数据的公司。资料显示,天眼查成立于2014年,2017年天眼查完成了1.3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进一步深耕公开数据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天眼查在2018年“经济寒冬”中逆势增长,实现盈利,其服务的企业客户累计6.48万家。
天眼查给自己的定位是“商业安全工具”,核心的技术能力是通过梳理公开数据信息,挖掘出企业背后的关系。除了把数据信息展示给用户,还展示数据洞察结果,比如天眼评分、天眼关系、天眼风险等。
天眼查创始人兼CEO柳超曾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示,“公开数据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无限连接,不存在数据孤岛,因而能产生更高的用户价值。”柳超认为,私有数据有“壁”,公开数据无“壁”,正因为没有“壁”的阻隔,数据之间的关系网从理论上讲可以实现无限延展。
目前,天眼查收录了全国超1.8亿家社会实体信息,涉及企业、事业单位、基金会、学校、律所等,包含上市信息、企业背景、企业发展、司法风险、经营风险、经营状况、知识产权等300多种数据维度。
据天眼查介绍,这些数据信息主要是来自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等权威数据源的数据,任何人都能直接获取,公开透明。
“普惠型浅度尽调”新模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征信业是市场经济中提供信息服务的行业,是指征信机构按照一定规则合法采集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加工整理形成企业、个人的信用报告等征信产品,有偿提供给经济活动中的贷款方、赊销方、招标方、出租方、保险方等有合法需求的信息使用者,为其了解交易对方的信用状况提供便利。
对企业基本情况和潜在风险进行调查又被称之为“尽职调查”,是企业投资并购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收购过程中,收购者通常会对目标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情况、经营和财务情况、法律关系以及目标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潜在风险进行一系列调查。在资本市场,天眼查之所以能逆势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开创了“普惠型浅度尽调”新的商业模式。换句话说,就是不需要采用原始尽职调查的实地调查模式,就可以了解公司的现状及潜在风险,形成对公司发展的判断。
原始尽职调查的业务形态多为实地调查,实地调查就是与高管、核心技术、销售人员交流与访谈,从内部了解公司的历史、现状、战略、技术先进性与成熟度、市场竞争力等情况。原始的尽职调查,即便是基于公开信息进行的浅度调查,也需要耗费较高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通过各个渠道搜集企业相关信息。
关于企业情况调查,天眼查表示,可以用技术帮助专业人士用很短的时间做一些事情,比如帮助律师查找一些关联公司实际控制人,从而发现更多的线索。但更具体的,比如一家公司纳税账户、内部账务等不公开数据,天眼查则不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
据天眼查介绍,普惠型的浅度尽职调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尽职调查数据不全、平台上传数据积极性不高、更新不及时、接入门槛高以及人工采集信息耗费时间长等问题。这一全新的模式,也有利于打造良好的社会营商环境。
数据化需求提升企业征信业门槛
企业征信实行备案制,《征信业管理条例》2013年颁布实施后,备案企业一时间出现井喷状态,有关统计显示,高峰期获得企业征信备案许可的企业有136家。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出于监管考虑,关闭了企业征信备案通道,一直到2019年4月重启。三年多的时间里,备案企业征信机构没有新增,与此同时,部分已经获得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或主动申请,或因连续6个月以上未实质开展征信相关业务被注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信息显示,陆续有20家备案企业被注销。
传统征信与大数据征信的区别在于,传统征信采用的人工采集模式,能够获得较为真实的借贷人信息,能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仔细分析借贷人的所有信息。大数据征信则是利用自身的海量数据优势和用户信息,从财富、安全、守约、消费、社交等几个维度来评判,为用户建立信用报告,形成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海量数据库。
大数据征信一个重要的优势是支持线上操作,按需定制,能够极大地降低使用门槛。据天眼查介绍,目前,天眼查收录的数据实时更新,能够实现从洞察风险到预警风险的全方位把控,针对个人、企业、政府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重要的是“免费查询,查询没有任何验证码、注册、登陆限制”。
嘉银新金融研究院分析认为,当前我国企业征信行业面临数据同质化、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利用最基础的数据和算法,建立符合商业应用环境与政策要求的模型和系统,或者基于数据征信服务衍生其他配套产品服务,才是未来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