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7日电(记者高海英)“512”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由李厚霖创立的I Do基金会携手北川幸存女孩蒲虹学,发起了以“减贫为美”为宗旨的精准扶贫项目??爱惜(I?X)行动,在网上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和支持。“I Do”、“李厚霖”这两个名字很多网友并不陌生,但是把两者和公益结合,这其中又有哪些故事和感悟?近日,本网记者走近恒信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中华慈善总会常务理事、I Do基金会创始人和理事长李厚霖,和网友一起倾听他的公益心声。
I Do基金缘起汶川 公益“未来比当下更重要”
图为李厚霖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
记者:我们了解到蒲虹学是您在汶川地震中救助的一个女孩,您也是在这期间创立了I Do基金会,这中间有什么样的故事?
李厚霖:救助蒲虹学和成立基金都是汶川地震那几天,但是还没有,的因果关系。2008年5月12号汶川大地震,我们15号就捐款成立了I Do基金。灾难发生后我在朋友的号召下赶到了四川,也就是在那里,我遇到了蒲虹学。
当时她已经在地下被埋了72个小时,胳膊和腿都被严重压伤出血,而且很多细胞坏死,急需一种叫血清蛋白的药才能控制住病毒的蔓延。但是这种药平时用量很有限,在当时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储备。历经各种波折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这种“救命药”,因为情况太紧急了,必须要马上拿到,而且还要在一路保证冷藏的条件下安全送到当时的医院。情况危急,刻不容缓,我本人立即赶过去取药,也就是在哪个时候决定成立I Do基金,更全面地投入到这场救援当中。
拿到药我们马上赶最快的一班飞机,大概天黑的时候到了蒲虹学她们住的北川某医院。那时是地震第三天,整个医院惨不忍睹,楼道里到处都是人。当时还有一个蒲虹学的同班同学叫朱春燕,也是被埋了72个小时,伤势很严重,医生说按照正常的治疗方式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很小。
面对当时的情况,虽然我们不能救助所有人,但是至少要对已经救助的人负责到底。尤其是对于孩子,在这一波救助浪潮和地震风暴过去之后,他们需要面对未来很长的人生。特别是在整个身体受到重创的前提下,我们觉得未来比当下更重要。那么,有没有可能发起一个计划,成立一个新的家庭,让他们能够彻底地、更长久地感受到一种被爱、被关怀的力量。
北川幸存女孩蒲虹学(左)、朱春燕(资料图)
当时和蒲虹学、朱春燕她们一起住院的还有另外几个小女孩,于是我和李亚鹏等人一起发起了“汶川新家庭”计划,几个家庭各自认领孩子,大家在一起以家人相称,定期会有各种各样的沟通和互动,一直到他们大学毕业之后有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在这期间,新家庭除了帮助解决这些幸存的孩子最基本的生存费用外,还包括对她们心灵的呵护等,可以说是360度全方位负责到位。
大多数人不知道蒲虹学她们在半年多的住院期间所经历的是什么样的病痛。十几岁是骨骼快速成长的过程,在截完肢之后,十天左右骨头会再长出来,医生就要把整个截肢的切面打开,把新长出来的骨头用砂轮磨掉,磨掉之后再缝合。我们在楼道里听到孩子们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嚎叫,眼泪根本止不住。”
在北京,蒲虹学做了17次手术,差不多每5天一次。那个时候,她们,能够听得进去的话好像还就是我。当时除了她们的家人,我一直坚持每周去探望,最早的时候坚持每,下班都会去。在日常的细微点滴之中我跟她们建立了很深的信任和友谊,她们也能够感受到李叔叔的用心。就这样陪伴了她半年多,直到她和春燕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