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中国教育报第5版区域周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局长方略》专栏,专题报道温州“新优质”学校建设。
温州,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浙江省的一个教育大市,目前教育人口占全省近六分之一。在民办教育的“温州模式”给了这座城市以极大的教育选择和补充的当下,如何办好公办学校,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是温州教育的重要命题。
2015年,温州市教育局局长郑建海提出“新优质学校”培育工作,3年育出100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并带动更多学校向优质而行。
“十九大明确提出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和期待,‘温州行动’已经在路上了。”郑建海说。
新优质学校“新”在哪里?
温州提出了打造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让家长不再为“择校”而纠结,不再为“学区房”而苦恼。
“温州老百姓生活水平好,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就更加强烈。过去,我们强调学有所教,当前则必须追求学有优教。”在郑建海看来,区域教育要均衡发展,更要追求优质均衡、高水平均衡。
正是基于这样的新形势新要求,温州提出了打造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这一新愿景,让家长不再为“择校”而纠结,不再为“学区房”而苦恼。那么,新优质学校“新”在哪里?郑建海道出了他的观点——
其一,是理念之“新”。新优质学校要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把学生的快乐成长和长远发展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学上不看分数,评价不看升学率,而是看“人的发展”,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体现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差异教育、成功教育。所有这些,不仅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在要求,而且更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二,是对象之“新”。新优质学校指原先办学基础较差或一般学校,而非传统意义的,学校,通过行政推进、专家指导,特别是学校自主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使学校取得明显的教育教学成效,办学水平明显提升,逐渐成为当地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学校。培育新优质学校瞄准的是“均衡发展”的目标,引导大多数基础教育学校自主发展、同步发展、平衡发展、均衡发展,让所有学生家长都深切感受到“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是优质的”。
其三,是形式之“新”。新优质学校不按照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培育,而是从各个学校的具体校情出发,找准学校的“最近发展区”,综合分析各自的现实起点,在原有的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德育工作、课程改革、作业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科研等领域寻找切入点和突破点,科学定位、精准发力。新优质学校不急于求成,不好高骛远,努力让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融洽、教学方式更多彩,让每所学校成为“,的自己”。
新优质学校怎么“办”?
以项目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学校的现有优势,并且为同类学校提供了示范。
郑建海说,温州的这次行动注重顶层设计,是“动真格”的。该市以《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路线图,“新优质学校”培育工作3年为一个周期。2015年全面启动,2016年对学校办学存在的薄弱环节予以,突破,2017年着重做好培育成效的巩固提升。成立“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领导小组及项目专家组,各县(市、区)同步跟进,形成市、县、校三级联动推进、合力驱动的创建氛围。
然而,温州11个县(市、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客观差异,如何找到一个发力点,各地意见并不统一。为此,温州市由市局直属学校管理处牵头,出台《市局直属初中“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以“项目”为抓手,通过专家指导、成果共享、专项视导、特色考核等机制,为新优质学校的建设提供持续不断的滚动性示范。
温州八中,以生态作业为基点提升学生学习力,学生不再为枯燥的作业而苦恼,科学实验、社会实践、名著赏析等兴趣作业受到学生青睐。学校改的是作业,推动的是课堂的变革和教师的提升。11月24日,全温州市作业项目建设推进会在该校举行,推广该校典型经验。
温州五十一中学,“笃学沙龙”为教师个性化教育教学研究创设了活动平台,以校本研修为抓手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现已是浙江省级教科研先进学校。
温州十二中学,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未来学校,通过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提供更为精准的教育服务。
温州二十三中学,把党小组建在,推进项目上,从规划到实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高效完成。
“以项目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学校的现有优势,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为同类学校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优质的效应在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已有150所学校在推进,比计划数多了50所。”郑建海说。
据悉,温州今后将以行政推动和自愿组合的方式构建“新优质学校”培育发展联盟。第一个周期以行政力量推动项目学校组建联盟,第二个周期以成功培育的某所“新优质学校”为样本,建立培训基地,总结推广样本经验。
新优质学校有啥新气象?
各类监测数据发现,新优质学校的学生发展因素和影响学生发展因素各指标进步明显。
从2016年浙江省教育质量综合测评和近两年的市级各类监测数据发现,“新优质学校”的学生发展因素和影响学生发展因素各指标进步明显:学生学业质量明显提升,教师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指数都有新突破,公众对学校满意度逐年提升。
在温州市区,温州三中、十九中、十二中等一批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逐年提升,与优质学校的距离越来越近,群众有真切的获得感。在各县(市、区)城镇和农村,如温州市蒲州育英学校、马鞍池小学、瓯海区南白象第一小学、龙湾区第二实验中学、洞头区海霞中学等学校日益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苍南县灵溪第四中学生源大幅回流,从3年前600多人增加到1300多人,办学跻身“优质学校”行列。
“培育新优质学校,是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有效措施。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温州基础教育的面貌将得到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的实力将进一步增强,老百姓会更加满意我们的学校。”郑建海说。
温州数字
150
2015年,温州市教育局提出打造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11个县(市、区)共同推进,计划3年培育100所。截至目前,全温州市持续开展培育活动的学校达150所,比计划多了50所。
5
作为温州推进新优质学校的样本,市局直属初中形成了五大“新机制”。即以项目认定机制,帮助学校找到“最近发展区”;专家指导机制,实现“因校制宜”的个性化服务;成果共享机制,定期展示创建经验;专项视导机制,共性问题专题跟进;特色考核机制,保障项目有序开展。
93%
实施“改薄”“培优”两轮并驱策略,着力改造薄弱学校,培育“新优质学校”,累计创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852所,建成率达93%,比例提高了50个百分点。
观察者说
书写优质教育新内涵
作者:胡玫
作为教育大市,温州市教育人口占浙江省近六分之一。如何打造高水平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一直是温州教育面临的挑战。温州市教育局结合本地实际,诠释了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建设的路径。
其一,顶层设计,理念先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温州教育的重大命题,也是新优质学校的重要使命。理念先行确保新优质学校创建紧随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二,整体谋划,城乡并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写入了十九大报告,温州的新优质学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十九大的精神。温州全市性的新优质学校建设,以城乡一体化的大格局拉长战线,作为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抬高了新时期温州义务教育底部,创立了基于区域经验的“新机制”,搭建了持续推进的新平台,引导城乡教育实现经验共享、齐头并进、全面提升。
其三,充分发展,彰显特色。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当前学校之间同样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温州新优质学校建设突出学校个性化自主性选定的新特色项目,规避学校生源、规模、质量、办学历史等原有的办学差异,为所有学校提供了公平均等的发展机会。引导学校正视自身发展的不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让所有学校围绕自适应的创建项目,从而真正体现新优质学校建设的本质意义。(2017年12月5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