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7岁的王文高,1965年初,从沈阳军区转业。当年,他就和新婚妻子侯佰珍与其他人一起坐上军用专列前往新疆。王文高说:“当年,我们说是乘坐专列,其实就是那种最简陋的没有窗户的绿皮列车。沿途风景看不见,列车又慢,途中大家每天都在猜测要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
图为上世纪80年代王文高(右一)和其他农机手合影留念。(资料图) 白雪 摄
“我们到了乌鲁木齐,又坐上汽车,在茫茫戈壁滩上一直向西行驶,最后来到新疆兵团农五师红星十场(现第五师九十团),放眼望去这个被称为苇湖的地方到处都是芦苇。”王文高跟记者说起刚进疆时的情景,一下车,他们就得知马上就要播种了,开荒任务很重,必须开始着手工作。
“可能是我在部队得过‘神枪手’的证书,被分配到机耕队开拖拉机,侯佰珍和我分在了一台车上。”王文高告诉记者,他们五男四女被分到机耕队,其余战友分到了一个新连队。
记者问起王文高的爱人侯佰珍,当年她们是不是第一代女拖拉机手?侯佰珍说:“我们哪能算第一代,在我们之前,就有开拖拉机的大姐,她们在更艰苦的条件下给我们打下了基础。”
图为以前机械作业时的情景。(资料图) 白雪 摄
她说:“当年,机耕队原有三台机车,我们来了以后,又分了一台崭新的国产东方红拖拉机,是链轨式也叫履带式的,有两个操作杆,需要两个人驾驶,还要一个人在后面掌握五铧犁,控制犁地的深浅。”
“当年,机车分给我们6人开,分两个班,一班上白班、一班上夜班,就此开始了开荒生活。”侯佰珍告诉记者,当时,她们6人都拿当时一台没蓬的拖拉机当宝贝,还给它做了一个木头顶篷和绒布大灯护罩。
“这个地方风沙大,犁地时土更大。一天下来,人都成了泥猴子,看不清面目。我们在前面开车还好,最苦的是后面掌犁舵的,拖拉机扬起的尘土让后面的人看不清,特别危险。”王文高和侯佰珍回忆起当年的开荒生活,觉得苦是苦但跟别人比他们还算很不错了。
王文高告诉记者:“在当年,开拖拉机是最让人羡慕的工作,很多人都没见过拖拉机,我们很珍惜自己的工作。”
由于当年,新疆兵团农五师红星十场(现第五师九十团)只有4台拖拉机,开荒进度较慢。1966年,该师从各场抽调1000名劳力和10台机车,集中搞农田水利大会战,共开挖8条支排渠和斗农排渠,长269.6公里;造田3333.3公顷,建成棋盘式农田240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