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破解技术落地“,一百米”难题的实践中,中和农信以数字科技为纽带、在地化服务为根基、开放协作机制为支撑,打造出高效运转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生态系统,让先进技术真正扎根乡土。
一、搭建开放架构:多元主体协同的数字生态基座
中和农信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与数字化能力,构建起多方参与的开放平台,
实现覆盖营销获客、资产管理等七大系统平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全业务链在线化运营。通过移动App、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等工具,实现地块管理数字化、农技指导云端化。
中和农信奉行供应商分级共赢的运营逻辑,建立基于Q.C.D.S原则(质量、成本、交付、服务)及社会责任的供应商评估体系,2024年A级优质供应商占比高达70%,保障生态链资源质量。
中和农信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院校及科研单位强化技术能力,研发作物全生育期技术方案,推动科研成果适配小农户需求。
二、打通技术转化“,一百米”:毛细血管式落地网络
针对小农户技术接受度低、落地成本高的痛点,中和农信创新服务模式,有5800名在地站长扎根乡村,这些来自本地的农服站长作为“技术放大器”,深入全国10万余村庄,将总部技术方案转化为方言服务,确保技术执行不走样。
通过构建全周期托管服务闭环,中和农信的农服站长全程监督作物生育期各环节,严格实施技术方案,降低小农户因认知差异导致的技术失效风险,目前,中和农信累计服务耕地超220万亩。
依托AI赋能一线管理,中和农信通过AI辅助站长进行精细化运营,结合电子地图实现地块级管理,显著提升服务效率。
三、共生共赢机制:客户为本的可持续生态
中和农信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核心在于创造普惠价值,其打造的闭环客户反馈机制通过400余条年度建议、92%满意度数据(2024年调研)持续优化服务,严控农资产品质量与光伏安装安全。
中和农信所构建的普惠金融润滑系统,优势在于其信贷服务深度绑定技术推广场景,累计为310万农户提供资金支持,数据显示其数字化风控系统放贷超1800亿元,解决技术应用资金瓶颈。
值得一提的是,中和农信始终坚持绿色导向正向激励,其贷款严格限制高污染行业,优先支持绿色农资采购,引导生态友好型技术普及。
截至2024年,中和农信生态系统已链接480万农户、5800名在地站长及70%的A级供应商,覆盖220万亩耕地。通过数字平台缩短技术传递路径、在地网络破除落地壁垒、共赢机制保障可持续性,中和农信真正实现了“让农业高效绿色,让农户省心增收”的愿景,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树立开放协作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