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柳州11月29日电 题:上海工人支边故事:助小厂成为走向“一带一路”现代化国际企业
作者林馨
在广西柳州市,有这样一个特殊家庭,外祖父是上海支边工人,帮助柳州市一家工厂制造出,台装载机。受外祖父影响,母亲通过社会考试也进入柳州这家企业工作。更有意思的是,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外孙,也毅然“改行”,放弃光鲜亮丽的主持人工作,选择进这家企业,成为一名一线工人。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特殊的家庭,了解上海支边工人的精彩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工业几近空白。1956年起, 上海工人连同家属共8000 多人,背井离乡来到西南边陲,支援广西的工业建设。今年年逾八旬的杨冠淼就是支边工人的其中一位。回忆起到广西支边的经历杨冠淼历历在目,1958年,杨冠淼受国家号召到柳州支边。“那时,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柳工”)还是一片荒地,上海工人只能在搭建起的简易毛毡棚席地而睡,一边安家、一边建厂。”杨冠淼说。
1965年,柳工走到关键的十字路口。当时,第一机械工业部将试制装载机的任务交给柳工,这让柳工不禁犯难:当时中国还没有技术,也不知道该如何生产?为完成生产任务,柳工决定让杨冠淼与同事一起赴厦门学习取经。1966年,柳工克服重重阻力,终于在当年国庆前夕将Z435轮式装载机试制成功,取名为“东风”。
图为杨冠淼一家三代柳工人。柳工提供
为了让装载机尽快通过国家鉴定,合格之后投入生产。杨冠淼和这台装载机一同到北京郊区进行3000小时的施工试验。杨冠淼表示:“实验中遇到很多困难,但再困难也不能放弃。”当时,北京的冬天特别冷,一旦气温过低水箱结冰,就有可能冻坏机器。杨冠淼每天像保姆一样呵护装载机,不让水箱受冻。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完成试验。
1968年,随着Z435投入计划生产,标志着,台装载机正式诞生于柳工。"挖掘机一投入市场便供不应求。"杨冠淼称。2019年7月,杨冠淼被中共,宣传部评为“最美支边人物”。
以父亲为荣的杨维娟,长大后决定追随父亲的脚步进入柳工。1986年,杨维娟通过社会考试进入柳工装载机公司,成为一名车工。在工作中,杨维娟一直力求上进,不给父亲丢脸。她表示,“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踏踏实实,是父亲遗传给我的工作态度。”
杨冠淼的的外孙刘仁卿,小听着杨冠淼讲述支边援建的故事入睡,各式各样的装载机模型成为他的玩具。2015年,刘仁卿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毅然“改行”,进入柳工装载机公司成为一名一线工人。
由于“跨行”就业,一开始时刘仁卿碰到不少困难,连零部件都分不清楚。“好在家里就有一位专家,遇到困难记下来回家和外公讨论。”刘仁卿说。
每当刘仁卿和外公说起装载机,杨冠淼都两眼放光。“说别的事情外公都提不起精神,但讲起装载机他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正是杨冠淼对装载机的执着与热爱,不断激励着刘仁卿认真工作、努力钻研。
如今,杨冠淼一家三代人“接力”传承支边工人精神的同时,也见证了柳工的飞速发展变化。2007年柳工印度公司成立,此后短短的五年内,柳工先后在印度、美国、新加坡等地创立八个国际区域子公司,覆盖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柳工第一个海外工厂在印度建成投产;2012年,成功收购波兰HSW旗下工程机械业务,将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技术输入欧盟;2015年,柳工巴西工厂开始运营。柳工已从昔日的支边小厂,变成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现代化国际企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