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重庆一村民患听力障碍坚持边养家边读诗 组建农民诗社

时间:2019-08-29 13:31:22    来源:华龙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他患有遗传性听力障碍,却也不能阻挡他对诗歌的热爱

  他,因患有遗传性听力障碍,被诊断为三级听力残疾。梁上川是奉节县鹤峰乡莲花社区的一位村民,双耳障碍,却并没有阻挡他对诗歌和生活的热爱,乐观的精神陪伴着他在困境里一往无前,残缺世界里,他的诗歌透露着一股澎湃向上的生命力。

  “纵然此学苏秦苦,何时能展翅身出?”——辍学也要读书

  汽车行驶在颠簸的山路上,崇山峻岭向后倒去。翻越连绵的山头,便到达了奉节县鹤峰乡莲花社区。梁上川草帽下的脸被晒得通红,左脚的胶鞋磨破了一个洞,他搓了搓手,笑得有些拘谨。村支书朱炳宣说,由于担心联系不到,梁上川提前一个小时便在路口等待,谁都劝不动,“他这个人啊,从小就倔得很!”

  顺着村委会旁的小道向上走,便是梁上川的家。这个由门面改造而成的房间,并无多少家具,一眼便可看尽全貌。最显眼的,便是摆放在最外面的一张小书桌。

  说是书桌,其实就是一张方方正正的小桌子,上面整齐地摞着梁上川的书籍,大部分书籍的边角已经因为时常翻阅而微微卷起。“这本《楚辞》是我刚从村阅览室借的,里面的’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读了很多遍,我很喜欢。”由于几乎听不见,说话也逐渐含糊不清的梁上川每当有想表达的观点时,他便在手机上逐字逐句地打出来,这会谈到他最喜欢的诗集,打字的速度明显快了起来。

  梁上川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别人说话,他总要靠得很近才能听清楚,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变成需要别人大声在耳边说话才能勉强听清楚,后来去了医院,他才知道自己因为遗传性听觉障碍,被诊断为三级听力残疾。

  由于有听觉障碍,梁上川鲜有朋友,家中那本《唐诗宋词三百首》,变成了年幼的他,的乐趣。“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我耳朵有些问题,上课的时候听不太清楚老师说话,所以我都是自学,最喜欢的就是语文里的古诗词。”梁上川痴迷于书中的另一个世界,那里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景。

  梁上川7岁的时候,母亲便病逝了,父亲一个人的肩膀实在挑不起家里7个孩子的学费,于是梁上川五年级的时候,便辍学了。

  这似乎是一段并不美好的回忆,一小段话在梁上川的手机上编辑了又删除,他沉默良久,才最终在聊天界面缓缓打出:“这是我一辈子都遗憾的事情,那个时候我农活做得很快,多的时间就回去看书,课本都被我翻烂了,我是真的喜欢读书。”

  一个辍学的残疾人喜欢看书,在农村,很少有人理解。“你又不上学了,,不多做点农活,看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嘛!”“你自己耳朵不好,就应该多赚钱,写诗又不能帮你成家立业,年纪轻轻的不要倔。”反对的话语像一记重拳落到了梁上川心上。

  是不是真的不应该?夜深人静时,梁上川也会问问自己,但得到的回答一次比一次坚定,“不,我就要读书!”第一次,梁上川做了与亲友意愿相违背的事,他说,“我就是倔!”

  “凤凰飞到京城里,万里鹏程展翅时。”——这两个娃儿我养了

  梁上川的倔不仅仅体现在读书上。

  成年后的梁上川白天去村里附近的工地干活,晚上就去村头阅览室看书,一年365天,雷打不动。就在梁上川以为生活就会这么安稳地过下去的时候,生活却向他心里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

  2005年,梁上川的四哥、四嫂相继离世,留下6岁的女儿梁琴与8岁的女儿梁燕无人照料。两个孩子谁养?这成了摆在梁上川与哥哥姐姐面前的一个问题。

  哥哥姐姐家都养有自己的孩子,也都并不富裕,但尽管这样,身患残疾且尚未成家的梁上川仍成了第一个排除的对象。“要不就这样,我们家和二姐家一人养一个,供到初中读完,大家有没得意见。”二哥梁上念,表态,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就在这件事几乎是板上钉钉的时候,梁上川在微信群里面投出了反对票,“娃儿不能只读到初中,我来养。”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暂沉默后,几乎是一瞬间,微信群里面便炸开了锅。“你来怎么养?你在工地那点钱,要养自己,还要存钱娶媳妇,哪来多余的钱养两个侄女。”这是第二次,梁上川依然倔,“我能养,她们能考上大学我就供到大学,考上研究生我就供到研究生。”

  梁上川看着两个侄女从小长大,不忍让两个孩子辍学,第二天一早,便去把两个孩子接了过来。

  梁琴一直记得那双牵着她和姐姐的手,因为常年在工地打工,很粗糙,甚至有些硌手,却意外的大和暖和,那一刻她突然就放心了。

  知道叔叔喜欢看书写诗,梁燕和梁琴的总会把课堂上新学会的诗句带回来和梁上川分享,梁上川也喜欢翻看她们的语文书,遇到不懂的,这对姐妹也会耐心解答。

  晚饭后的小院子里,暖黄的路灯下,三人一人捧本书的场景,是俩姐妹最温暖的回忆。

  村委会知道梁琴俩姐妹的情况后,为她们办理了补贴,申请了低保,但随着俩姐妹的慢慢长大,三人的生活也过得十分不易。

  “叔叔从来不跟我和姐姐说家里的经济情况,但我们都知道,他在工地呆的时间越来越长。”梁琴说,梁上川告诉她,不要去想钱的事,喜欢读书就好好读,能读成什么样子就读成什么样子,砸锅卖铁都会供她读书,不要做让自己未来后悔的事情。

  梁琴没有辜负梁上川的期望,今年一月,梁琴成功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也是村里第一个研究生,成为了这片山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通知书下来后,梁上川笑得合不拢嘴,学校简介、开学注意事项,连校园卡都被他翻来覆去看了个遍。那天,梁上川在他的本子上开心地写道:“苦读寒窗才女奇,提名金榜天下知。凤凰飞到京城里,万里鹏程展翅时。”他说,当年那个“倔”,值!

  “信心满满追梦想,不负韶华启航程。”——我要办个诗社

  梁上川影响的不仅仅是两个侄女,在他的带动下,奉节县第一个农民诗社——莲花农民诗社也成立了。

  奉节是“中华诗城”,在这样深厚的诗词文化底蕴下,奉节人民没人不爱诗。

  梁上川爱诗,也作诗,一首诗往往会字斟句酌数次,瓶颈时,会急得连饭都吃不下。他有时写风景,赞叹“通幽曲径设屏障,巧夺天工兽蹲堂;百态千姿叠重峰,,美景莲花塘”,有时也写村民生活,“耕田耙地不用牛,体弱农夫汗涌流;戴月披星伴泥土,朝朝每日盼丰收。”

  熟练运用微信后,梁上川更是摇身一变,成为了“数字农民”,每天都将,的诗作发表在朋友圈,村里不乏有同样爱好的人,大家就会在相互评论交流。

  时间一长,梁上川便有了牵头成立一个农民诗社的想法,这样大家就能固定在一个地方互相学习交流,还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作诗的队伍。

  想法的实施并不顺利,不少人都拒绝了梁上川,说自己一个农民做出来的打油诗也就自娱自乐一下,平时发个朋友圈就足够了,并劝梁上川也放弃这个想法,不要白费力气。

  这回,梁上川的倔脾气又上来了,他坚持以诗会友,从一个小小的微信群做起,最终,奉节县第一个农民诗社——莲花农民诗社成立了。

  如今,莲花农民诗社已有固定成员17人,大家每天互相分享学习,当初这个不被看好的小小诗社也有了逐渐壮大的趋势。

  “倔强”的梁上川在坚持自己的道路上吃了点苦头,但终归是喜剧收尾,迎来了比蜜甜的日子,大侄女梁燕已经做了妈妈,家庭美满,小侄女梁琴学业有成,而他自己,也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回到了以前每天雷打不动的图书阅览室看书生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目的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