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报道:有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很好,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但是,从中国儿童,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看来,对于很多现在的孩子来说,歌词里描绘的那种童年,恐怕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报告显示,上课外班已经成了中国孩子校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份报告的统计,有六成儿童都要上课外班,每名儿童平均每年课外班的花费高达9211元。而即便不上课外班,但说处理学校里的常规课业,对孩子们来说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报告统计,在上学日,平均每个儿童的校外生活时间分配中,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做作业,平均每天要花87.85分钟,也就是近一个半小时。
校外生活被学习占据,对孩子来说到底是不是好事?家长为什么不敢放心地把校外时间完全还给孩子?如何让校外时间从校内生活的延续,变成全面发展的契机?
资料图:一栋写字楼的窗户上挂满了辅导班广告。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影子教育”成普遍现象,这个暑假你给孩子报班了吗?
一整个暑假,7月上午上钢琴课,下午游泳,晚上还有一节英语课,8月上信息编程、奥数,这是浙江10岁小朋友瑞瑞这个暑假的安排:
“这个时间就是个比较难选的东西,8月10号是他钢琴考级的日子,所以整个7月份的每个上午8点到12点基本上他是在琴房练琴,7月份下午的话,我就给他安排得轻松一点,就游泳,晚上英语,整个8月份就是上午一节信息,下午一节奥数。”
对于同龄孩子来说,瑞瑞的课外生活并不特殊。《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显示,儿童课外班参与的比例为60.4%。安徽的曹女士今年暑假给六岁的儿子报了这些兴趣班:
“在幼儿园报了萌数、阅读、足球,在外面报了英语。我家儿子这个班还算少的,还有小朋友报了画画、跳街舞、乐高,还有手工制作。”
报告对北京、长春、广州、南昌等10个城市和农村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的3~15岁儿童或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梳理14874份有效问卷,发现在课外班时间分配上,上学期间,5天参与课外班的累计时间为3.4小时,周末两天参与课外班的累计时间为3.2小时。暑假选择报班的比例为58%,国庆节为34.2%。参与组织编写这一报告的中国儿童,科研部部长,副研究员王秀江介绍:
“应该说参加课外班的辅导的这种情况呢,在整个东亚的情况都很普遍,很多的研究者把这个成为“影子教育”,是学校教育在外的一个投影,一个影子。我们的调查结果是从3岁到15岁的小朋友,平均看来,60%以上的孩子都会参加课外辅导班。”
平均每年投资近万元,“课外班大军”有必要吗?
王秀江认为,参加辅导班的情况,也客观说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家庭的收入状况不断地提高,在课外班支出上,儿童平均每年花费9211元。瑞瑞妈妈说:
“我们家里的财政支出是这样的,我的收入基本就全部放在我和孩子的身上,包括他所有的辅导班,光是钢琴考级这一项我就交了一万多,奥数、信息五六千,然后还有游泳什么的。”
在课外班的类型选择中,儿童上学日参与“学科辅导”的占比,,为66.5%,其他依次为“文艺特长”、“体育特长”、“科技兴趣”。
60%的家长、59.3%的儿童对目前的校外生活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90%以上的家长认为校外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很有价值。
不过,报告认为,从某种层面来讲,中国家庭对于课外班的热衷,也是一种“剧场效应”。越来越壮大的“课外班大军”,最终让本不愿意参加的人也被裹挟其中,被迫开始补课。一位学生家长说:
“他的童年就没有什么乐趣了。看小孩自己个人意愿,他要是愿意的话,我会给他补习的,他要是不愿意的话,我会也是听他的意见。”
除了家长们的万般无奈,孩子们更是早早地品尝到了这份本可以不用负担的压力,瑞瑞妈妈:
“因为有,我在跟她聊天,我说哎呀天呐妈妈这段时间工作太忙了,真的太累了我说我可不可以不要工作,她就回了我一句,那我可不可以不要上兴趣班。”
中国儿童,主任苑立新表示,从理论层面来说,校外生活对于儿童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当前仍然缺乏深入、系统、拓展、科学性的研究。
回到家庭本身来说,尊重孩子的意见,合理安排、适度适量,可能是目前家长对待种类繁杂的课外辅导班,的态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老师说:
“如果他自己有一个比较弱势的科目,确实自己在家里无法去解决,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这种需要, 做出一个选择, 整体来说我觉得就是,因人而异,不要盲从。”
王秀江表示,课外辅导班要客观对待,孩子们还是要有户外活动的时间。
“实际上因为我们本身儿童,也有很多这样的培训班,有这样的兴趣培养的活动,我们觉得家长在给孩子们选择兴趣班的时候,还是要合理安排孩子的时间。并不是说报的兴趣培养班越多,那么孩子就越好,要使他的校外生活呢,除了有规划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之外呢,也要多一些给孩子户外自由玩耍活动的时间和外出游玩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