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天然气入户垃圾分类 三江源百万民众受益“清洁工程”

时间:2019-08-26 12:03:18    来源:中新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天然气入户垃圾分类三江源百万民众受益“清洁工程”

  图为长江源村村民更尕南杰用天然气烧水。 李隽 摄

  中新网格尔木8月25日电 (李隽)“现在用上了天然气,烧水做饭没有了烟熏火燎,要是还像原来烧牛粪、烧煤,家里哪有这么干净。”24日清晨,家住长江源村的更尕南杰一边烧开水一边告诉记者。

  更尕南杰的家在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是个生态移民定居点。

  地处青海省的三江源区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也是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和遗传基因库之一。但前几年由于垃圾数量的增多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

图为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的“垃圾换文具点”。 张添福 摄

  图为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的“垃圾换文具点”。 张添福 摄

  2014年青海省“清洁工程”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和二期工程的启动,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确定的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州21县和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逐步铺开。

  “我们从山上下来,就是为了保护长江源头,到了这里我们每家还是有草原管护员,每个月都要回山上巡护、捡垃圾。”更尕南杰说。

  在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民众自觉地将垃圾投放到路边的垃圾桶,县城一片整洁。

  2018年,杂多县正式投入使用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设备,集中起来的垃圾进行分类后,由热解消纳系统内处理,产生的废气经过烟气净化系统净化达标后排放,最终对热解后剩余灰渣进行填埋处理,通过该设备热解后垃圾减容率可达到95%左右。

  在该县夏果滩社区、吉乃滩社区,“垃圾不落地、出户即分类”是当地民众的习惯,他们率先实施垃圾减量及资源化利用,收效良好,并已在其他社区全面推行。

  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的“垃圾换文具点”曾是学生们最乐意去的地方,在这里10个塑料瓶可换一根中性笔,两斤废纸可兑换一支钢笔……

  从2015年开始,杂多县率先在青海省内将环保教育纳入课堂,如今这些教育正在逐渐显现效果,圾越来越少,学生们也养成主动捡拾垃圾的习惯,“垃圾兑换点”已“举步维艰”。

  通过5年来对村庄、牧场、庭院、水源等实施“清洁工程”,三江源区的106万农牧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现在的生态环境变好了,山绿了、水清了,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也多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了。”更尕南杰说。(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目的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