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钻研汽修35年 他由门外汉变成,专家
张永忠发明的“望闻问切”法被命名为“重庆市职工经典操作法”,在全国汽车行业推广
张永忠(左二)带着徒弟们在厂里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上游新闻记者 钱波 摄
有人叫他“发动机专家”,攻克一个个难关,为成千上万汽车用户排忧解难;
也有人叫他“老中医”,将“望、闻、听、切”的独门绝技推广到全国汽车行业。
他就是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北发动机工厂发动机维修工、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技师张永忠。
虽不是“科班出身”,但他潜心钻研汽车维修技术35年,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行业骄傲。
木工干了一年
跨界成了发动机调试工
近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级技能师、长安公司发动机制造厂维修调试工张永忠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历。
“其实干这一行,最开始我也是个门外汉。”
张永忠说,1983年从部队退役后,19岁的他进入当时的江陵机器厂工作,起初干的是木工活儿,主要是做座钟、溜冰鞋。
刚进厂不久,张永忠的工作能力就开始凸显出来。
“所有的座钟完成组装后都要进行检验,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能出厂。”张永忠回忆说,大多数人的要求就是只要通过检验就行,但他却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哪怕一块木头的角撞了一下,他都会立马返工,将木头打磨成原来的样子。
1984年,长安汽车开始研制发动机,由于勤学肯干、表现出色,张永忠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推荐下从木工岗位转岗,从事汽车发动机的组装调试工作。
从零件名称学起
从门外汉变成“张师傅”
来到新的岗位后,张永忠发现,这个工作一点都不轻松,还来不得半点马虎。
“那时候条件很差,厂房里一个风扇都没有,夏天特别热,进去10分钟全身都湿透,就像蒸桑拿一样。”
张永忠回忆说,不仅如此,厂房里随时都是一股刺鼻的汽油味,而发动机运转产生的废气生成的浓浓黑烟熏得人睁不开双眼。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他依然每天都泡在厂房学习技术。
在这个当时中国汽车的全新领域,他看着满是日文的资料,从装一个个螺钉干起、从基本的零件名称学起,装配、磨合、调试,不分工种,什么都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张永忠和同事们两个月夜以继日的工作,1984年12月30日,江陵机器厂组装的两台发动机全部点火成功。
“后来江陵的发动机口碑非常好,成了一种品质的象征,只要是这个牌子,都要比其他品牌多卖几千元。”
张永忠也从一个毛头小子成长为大家佩服的“张师傅”。
“望闻听切”法修机器
在全国汽车行业推广
1994年,长安机器厂和江陵机器厂合并成立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张永忠也成了公司的骨干技术工人,帮助解决汽车发动机的各种“疑难杂症”。
他耳朵灵,总是能从撞击声音中察觉质量问题,有一次他巡查时听到工人在撞击打力过程中的撞击声音似乎和标准力度下发出的声音有些出入,就赶紧看仪器的显示,果然发现了连杆螺母力矩小的质量问题,避免了1500台发动机流向市场后可能造成的恶劣后果。
2002年至今,他解决发动机疑难杂症共400余起,解决发动机制造过程中质量问题共300余起,成为了长安汽车“心脏”检查治疗的“老中医”。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2003年张永忠还发明了一套“望闻听切”的绝活,专门为发动机“看病”。
“望”即看发动机外观,比如点火时可以看到有没有什么问题;
“闻”即闻汽车尾气味,如果味道很呛人就是有问题;
“听”即听发动机工作异响;
“切”即找原因把脉,比如某个发动机需要调试。
这套方法,如今已被命名为“重庆市职工经典操作法”,并在全国汽车行业推广。
用心传授经验
带出技师一百多人
如今,张永忠从一名普通的维修工蜕变成知名的发动机维修专家。为了能将自己的所学所得传承下去,他收了不少徒弟。
“师父对我们很用心,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我们。”
张永忠的徒弟胡印说,他2009年进厂,2016年跟着师傅学习。公司有一本“黑皮书”,是师傅和同事们将自己的多年经验积累整理成册,152个案例解答了多类发动机常见故障,让他们学习技术时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胡印看来,跟着张师父,学到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做人。
“师父是一个很朴实的人,没有丝毫架子,这么多年了还是工人本色。”胡印说,师父从来不让厂里派车接送,到外地出差都是自己坐公交转地铁转去机场,在外面也从来不讲究,两个人住100多元的宾馆,吃饭只要能吃饱就行。
“干一行爱一行”、“技多不压身”、“既做事,更做人”,这是张永忠经常对徒弟们说的几句话。
如今,他已经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培养了二、三级技能师多人、,技师25人、技师100余人。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人物档案:
张永忠,55岁,中共党员,精心钻研汽车维修技术35年,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示范标兵”,是中国汽车发动机维修领域的,专家,获得过“最美汽车人”荣誉称号。
他已经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培养了2个二级技师,2个三级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