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贵州台江退伍老兵35年收集保护民族服饰近千件

时间:2019-08-03 09:31:59    来源:中新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贵州台江退伍老兵35年收集保护民族服饰近千件

  图为邰秀通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地区收集的赫哲族鱼皮衣。罗禹摄

  中新网贵阳8月2日电 题:贵州台江退伍老兵35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保护民族服饰近千件

  作者刘鹏 李婧 罗禹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赫哲族鱼皮衣,200多年历史的老旧苗衣,罕见的怒族毛发猎装……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拱村由三间住房改造而成的小展馆里,摆放着中国各地的传统民族服饰及民间传统纺织农耕器具近千件(套)。

  小展馆的主人名为邰秀通,是一名退伍老兵,这些展品是邰秀通用了近40年的时间,走遍大江南北,在民间收集所得。

图为小展馆一角。罗禹摄

  图为小展馆一角。罗禹摄

  “每一件都是难得的宝贝,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将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起来,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让这些文化传承下去。”谈及初衷,邰秀通语气坚定。

  1955年,邰秀通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拱村,21岁时应征入伍,在济南军区当侦察兵,后来被派往老挝,参加抗美援老。1978年底,邰秀通被调离老挝,到北京当通信兵。

  也就是在北京工作期间,邰秀通萌生了保护民族服饰的强烈想法。邰秀通回忆,有一次,他带着身着苗族传统服饰的妻子去北京游玩,走在街上总能吸引国内外游客停下脚步将他们围住,或拍照,或近身细细打量。“我的妻子出生于‘刺绣世家’,去到外地时都会穿戴苗族服饰和饰品。”邰秀通说。

  “谢谢了,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我们不卖的,谢谢。”面对游客不停的询问价格购买时,邰秀通也是不停的这样谢绝。

  邰秀通介绍,苗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自古以来,苗族的历史文化都是通过在衣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得以传承下来,苗衣上的刺绣是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祖上传下的老旧苗衣,从工艺上、用料上都是现在无法可比的,都是精品宝贝。”

  1984年,邰秀通退伍回到老家,就把老旧苗衣抢先买回家保护起来的想法,与妻子商量后,得到了妻子的认同和支持。

  夫妇俩说做就做,本着由近到远的原则,开始了他们的收藏保护计划。首先是走访本村和周边临近村寨,邰秀通的妻子会跟他一起去,毕竟她是苗绣传人,更懂得甄别苗衣是新做的还是各家祖上传下来的。

  慢慢地,邰秀通在妻子的指导下俨然修成了一名能慧眼识宝的专家,可以独自前往更远的村寨寻访了。这样一来,邰秀通夫妇的“战线”拉得越来越长。

图为邰秀通与妻子修补老旧苗衣。 罗禹摄 ?

  图为邰秀通与妻子修补老旧苗衣。 罗禹摄

  几年下来,邰秀通先后走遍贵州省内各少数民族地区,到过四川、云南、广西、湖南、海南等省多地的边远山区,最远处走到黑龙江乌苏里江边的赫哲族地区。

  “这些老旧服饰不容易收到,收到也不容易。”邰秀通直言收集的不易。早些年外出寻访,可选择的交通只能是火车和汽车,并且班次都不多,到外省最方便的就是火车。

  有一次去黑龙江省的乌苏里江地区收集赫哲族鱼皮衣,邰秀通从台江老家出发到目的地,几次换乘,前后历时6天5夜才到了黑河,结果在黑河没有搜寻到赫哲族鱼皮衣,只好又辗转几百公里到饶河,耗时一个多星期才收到一套距今300多年历史的鱼皮衣。

  为了搜寻这些民族服饰,邰秀通省吃节用,将钱用在收集民族服饰上。“上山下乡走村窜寨,迷了路还得折返,被狗咬伤……”这些在邰秀通的收藏生涯中已是常态。

  35年来,邰秀通夫妇在民间收集到传统民族服饰及中国民间传统纺织农耕器具近千件(套)藏品。为把这些藏品展示给更多人,邰秀通腾出自家三间房,布置了一个简单的小展馆。(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目的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