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浙江捏面人捏出斑斓世界:从学艺谋生到弘扬传统手工技艺

时间:2019-08-02 13:54:37    来源:中新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浙江捏面人捏出斑斓世界:从学艺谋生到弘扬传统手工技艺

  图为教学现场。 林波 摄

  中新网宁波8月2日电(记者 林波)将面粉搓成圆球状,用小竹刀雕刻耳朵……在丁逸儿的手中,简简单单的几个动作,一只圆滚滚的小猪面塑便完成了。

  丁逸儿是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从“80年代”的学艺谋生,到如今跨出,弘扬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近40年的时间里,她见证了以面塑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的凋落与复兴。

图为教学现场。 林波 摄

  图为教学现场。 林波 摄

  作为中国的民间手工技艺,面塑也叫面人,其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当时人们把面粉蒸制成一定的造型,为食用时增强装饰效果。

  到了明代,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演变成单纯艺术形式独立存在,于是一些身背工具箱,四处奔波的面塑艺人出现在繁华闹市,以此为生计,也进一步促进了面塑艺术水平的提高。

图为教学现场。 林波 摄

  图为教学现场。 林波 摄

  “起初,我学面塑主要是为了挣钱。”谈及学面塑的初衷,丁逸儿毫不避讳地直言是为了谋生。

  1980年,丁逸儿面临着婚后养家的难题,便产生了学一门手艺补贴家用的想法,“穷也不怕,只要自己争口气,有一门手艺就能养活自己。”

  而面塑便是丁逸儿彼时的选择。

  “因为我对手工艺非常感兴趣,在谋生的同时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也是我的初心。”回忆起“偷师学艺”的日子,丁逸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图为面塑作品。 林波 摄

  图为面塑作品。 林波 摄

  “没有师傅教,我们就去公园门口看别人做‘偷师’,再回家自己摸索。”丁逸儿告诉记者,“80年代”的捏面人一般在公园等人流颇多的地方摆摊售卖,于是他便让丈夫到宁波姚江动物园看师傅制作,回来后再教自己,“通过一年多的摸索试验,总算学会了面塑的基本功。”

  丁逸儿解释说,面塑讲究捏、搓、揉、掀等几项“基本功”,再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进行塑形。

  除了掌握基本功外,面塑的原材料配比同样至关重要。据了解,面塑所需的面泥成分有面粉、糯米粉、色素等,必须按照相应的配比在开水中揉制,蒸、煮、捏、拌、揉等程序须一次搞定。

  从最初的学艺谋生到如今的弘扬传统手工技艺,丁逸儿直言,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面塑不再是用于补贴家用的手艺,而成为了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近40年的时间里,她也见证了面塑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变迁,“原先我们捏面人只是在街头摆摊的小摊贩,现在已经‘登堂入室’获得认可和重视。”

  2013年,丁逸儿随宁波民间文化交流代表团访问了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在欧洲一展中国“面塑”技艺的风采。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手工技艺因工序多、耗时久而逐渐淡出民众视线。这也成为丁逸儿关注的焦点,“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仍有很多手工艺人在谋生和传承之间徘徊,希望能为手工艺人更多的生存空间,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将老手艺传承下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丁逸儿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推广面塑,也常应邀去学校、社区给学生们上面塑制作体验课程,身体力行将面塑技艺传承下去。

  8月1日,在宁波市江北区广厦怡庭社区,丁逸儿的面塑体验课程吸引了不少民众报名参与。记者注意到,现场求学的人除了中小学生外,还有不少的中老年人。

  “我的孙女来学习面塑,我也来学习面塑。”今年55岁的周义萍是广厦怡庭社区的居民,她告诉记者,虽已过青春年华,但仍感激能有机会接触自己喜欢的手工艺,“像面塑这些手工艺值得我们去传承和保护,年轻人多多学习传承,老年人也可以因为兴趣而学习。”

  如今,每次看到新鲜或是有趣的卡通人物,丁逸儿总会试着捏一个,从过去的孙悟空、喜羊羊到此前的小猪佩奇、猪猪侠,再到如今的哪吒、叮当猫,她勇于探索的心永不止尽,“我是面塑传承人,不仅要传承,更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制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目的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