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天气下,郑国民油布伞厂工人师傅在院中晾晒油布伞。 刘浩 摄
(爱国情 奋斗者)安徽泾县油布伞技艺传承人:六代制伞守住雨巷文化
中新网合肥7月24日电 (刘浩)“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遮风避雨、并进高升等诸多美好寓意,尤其传统造型的油布伞、油纸伞还是江南雨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泾县油布伞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国民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安徽省泾县制伞历史悠久,据《泾县志》记载,明清时泾县伞业十分鼎盛,与宣纸、宣笔、茶叶并称“泾县四大名优特产”。2017年安徽泾县油布伞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绘有龙凤呈祥图案的油纸伞。 刘浩 摄
郑国民家制伞起自清代,延传至今已有六代。郑国民的“国民油布伞厂”在泾县孤峰村,一栋二层徽派楼房,古朴陈旧,四面青山环抱。时值盛夏,骄阳灼灼,在厂房庭院中,晾晒着百余把已刷过桐油的油布伞、油纸伞。
“油布伞和油纸伞只是伞的面料不同,油布伞是一种由涂上熟桐油的布料做成伞面的雨伞,相较于油纸伞更加结实耐用。”郑国民说,一把油布伞完成,需要12大道工序,88道小工序,从选竹、做伞骨、制作伞柄、车制伞芦,再到裁布、制作伞衣、糊伞面,工序十分复杂精细。
郑国民在扎伞骨。 刘浩 摄
“工序虽繁,必不敢省物力、人力。”这是郑国民祖上传来的训条。郑国民初中毕业便跟着父亲学习制伞,如今已有33年的制作经验。他在继承传统制伞技艺的基础上,还不断创新,适当迎合市场需求。
“当下许多公园、沙滩景点需要大型的遮阳伞,我们便改良创新,在传统伞的架构上,加大、加固,作出可以聚拢5到6人的遮阳伞。”郑国民说,这样的伞仍保持着中国传统伞式的古色古风,只是在框架结构上融入了现代技艺,更加抗风耐用。
郑国民的油布伞、油纸伞还远销日本、欧洲等市场。他说,日本人打伞,习惯把伞缩拢,不完全撑开,为此,还专门适应日本市场,设计一批“双跳撑”的伞。
郑国民改良的大型遮阳伞,伞骨密,结构稳。 刘浩 摄
郑国民的油布伞厂一年销售量约有10万把。不过在郑国民看来,市场买卖是传承油布伞技艺的基础,更重要的还是要守住这项传统手艺。他说,当年戴望舒先生的诗歌《雨巷》描绘的江南意境,令许多人心驰神往,而雨巷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就是油纸伞,它已经成为细雨江南下的一个文化符号,成为雨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油布伞、油纸伞制作工艺,也是为了守住江南的雨巷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