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员工”们正在配餐。 岳依桐 摄
中新网成都7月16日电 题:探访成都“无声餐厅”:员工用表情和动作与顾客交流
作者 严易梦 岳依桐
“我叫徐梅,今年25岁了,我的愿望是赚钱去希腊旅游。”16日,在位于四川成都的“馋爱善食”餐厅内,聋哑人徐梅在纸上写下自己对未来的期许。
“无声骑手”何伟将外卖送达。 岳依桐 摄
八个月前,徐梅成为“馋爱善食”的一名员工,朝着她的希腊之旅迈出大大的一步。“馋爱善食”是一家主营定时定量配送团餐的外卖餐厅,餐厅28名员工有22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聋哑人有18名。因为微笑和动作是这家餐厅大部分员工与顾客交流最常用的方式,这家餐厅被称为“无声餐厅”。
递盒、盛菜、包装……上午10时许,餐厅里呈现出一片忙碌的景象。“多舀一点菜。”“记住是几份。”餐厅老板邓如斌用话语配合着手势在旁耐心指导着员工。邓如斌告诉记者,虽然餐厅会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但每逢菜品变化,自己还是会亲自引导。
2017年3月份,“无声餐厅”开始营业。邓如斌说,自己受朋友启发萌生了开店帮扶残疾人的想法,后来在女儿邓绮珈的支持、策划下将其付诸实践。谈及初心,这位模样和蔼的中年人说:“我不仅想给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更希望他们能得到成长和锻炼,最终走向更高、更大的平台。”
开店之初,因为大部分员工无法用语言与顾客交流,送去的外卖常会因为超时等问题遭到投诉。邓如斌告诉记者,沟通困难时常导致聋哑人群体工作不稳定,实际上他们都很单纯,也晓得自食其力。
种种困难并没有动摇邓如斌帮助残疾人的决心。2018年初,为了减少“无声骑手”送外卖时的麻烦,餐厅将主营业务从散客外卖转为定时定量配送团餐。邓如斌不仅制定了配餐标准,还通过提前带骑手熟悉路线、安排专人与顾客沟通等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午12时左右,记者跟随“无声骑手”何伟开始了他当天的配送工作。到达目的地后,何伟通过微信与顾客联络将外卖顺利送达,整个交接过程不超过五分钟。
顾客朱玉兰说,“无声骑手”特别有礼貌,自己平时与他们都是以微笑、点头等表情或动作来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我们选择这家店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因为支持和鼓励。”
除了送外卖,何伟还是一位负责切菜、配菜工作的“帮厨”。他掏出手机打字告诉记者,目前自己正跟着师傅学炒菜,虽然已经会做回锅肉等家常菜,但对于火候的拿捏还不熟练。“我,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厨师。”
“跟这帮孩子交流最需要的就是耐心。”邓如斌坦言,最初他也曾因为员工频繁出错而感到气馁,如今他已经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目前固定客户有约30家,店里每天能送出三四百份外卖。”
“馋”是谐音“残”,代表美味和残疾人员工,“善”谐音“膳”,寓意做好事和做品质餐饮,邓如斌如是为记者介绍店名的内涵。他还说,八月份将有一家新店开业,至少要招聘30位残疾朋友。“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未来五年能解决500个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