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天河街坊11年如一日坚持在家进行垃圾分类

时间:2019-07-15 10:47:34    来源:广州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天河街坊11年如一日 坚持在家进行垃圾分类

点击进入下一页

  刘长华在楼顶给瓜果浇水。(资料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摄

  据新华社电 当垃圾分类成了时下网红IP,各种段子、表情包像“病毒”一样传播时,没有人想到,现实中垃圾分类何其难也,有人被分类“逼疯”或“傻傻分不清”。

  但也有人把这个做到了,。一个人、一个家庭,11年没扔过一星半点厨余垃圾。

  一个中年男子在自己的出租屋天台上开始了他的垃圾分类之路,十几年如一日,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小区到成百上千个家庭、小区。他们用行动告诉人们:垃圾分类难,也不难。

  “广漂”扎根天河

  厨余垃圾自产自销

  今年45岁的刘长华,出生在湖南衡山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南下广州打工。和很多“广漂”一样,租房、搬家、再租房、再搬家是常有的事儿。

  2008年,刘长华一家搬到天河区。在这套6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之外,他意外收获了楼顶一个天台。从此,他在这扎下根了。

  在都市中这块难得的小小自留地上,他开始了一场有关垃圾的实验——在家中收集瓜果皮壳厨余垃圾,放到天台的器皿里发酵,待发酵体积变小后,再把它掺到从路边背回的黄泥里,给土壤提供肥料。

  他从此成了邻居朋友眼里“不产生生活垃圾的怪咖”。

  在刘长华眼里,总能看到“宝”——洗发店扔掉的洗发盆,他捡来装土;别人家废弃的消毒柜、冰箱,他捡来装堆肥。因为是在密闭的空间里发酵,堆肥并没有产生难闻的臭味影响周围环境。

  在厨余垃圾堆肥的滋养下,天台小菜园里的南瓜、丝瓜、秋葵等开始挂果,为家人的餐桌添了美食。刘长华家一般每天有两三斤的厨余垃圾,11年来,约1万斤厨余垃圾,被“消化”在他的菜园里。

  刘长华去菜市场买菜,掂量两个土豆过完秤,商贩正要扯塑料袋,刘长华连忙摆手制止:不要塑料袋!放我菜篮子里就行。

  从最源头开始,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买菜前,想好要买哪些菜,硬的瓜果放,下,叶菜放中间,猪肉放叶菜上。如果要买豆腐,就自己带个饭盒过去。

  带购物袋或菜篮子,已成为他出门的标配。11年来,他还坚持在家进行垃圾分类。在不大的房间里,他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类好,再用自己收集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桶分别收集。

  注册环保社会服务机构

  数年雷打不动宣传垃圾分类

  久而久之,对垃圾分类“上了瘾”的刘长华,不满足只在自家垃圾分类。2016年,刘长华发起注册成立广州市天河区绿色城乡生态社区发展,环保类社会服务机构,面向社区公众开展家庭垃圾有效分类宣传教育推广。

  与预想的差不多,事情进展不顺。刚开始尝试开展家庭垃圾分类宣传时,居民不信任他,甚至认为他是骗子。没有巧办法。有点“轴”的刘长华想了个笨办法,每个周末,只要没有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他雷打不动在这两个小区开展垃圾回收及分类宣传。至今,莲芳园小区已开展82期垃圾分类活动,德欣小区开展了45期活动。

  变化慢慢发生了。德欣小区的龙杭也成了垃圾分类积极倡导者。“起初也只是在家里试试,但形成习惯之后,不分类反倒不习惯了。”

  “刚开始做一次两次活动,我觉得他们可能在作秀。但每周一次,连续做了一年,还是挺触动人的。”龙杭说。

  记者跟随他来到德欣小区体验垃圾分类活动时看到,一个摊点、四五名志愿者,十几类分类回收袋,一个上午起码有三十户人家,提着垃圾来回收。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目的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