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杨某等三人在受审
假专家办义诊,借机推销“包治百病”的药物,这种专门针对中老年人的套路已被屡屡曝光。但李某所经营的公司仍通过谎称保健品为“神药”的话术骗了126个人,诈骗总金额近百万。
检察机关以该公司李某等15名成员涉嫌诈骗罪公诉至法院,6月20日至21日,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某及“骨干”杨某等人在石景山法院出庭受审,昨天,公司其余11名员工也站上了被告席。检察机关认为,各被告人之间分工明确,全方位虚构事实,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犯罪数额特别巨大,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假会议
借官方名义发出邀请
2017年2月27日,郑大爷接到一通电话,对方称北京市正在为老年人配发智能手环,请他第二天清晨6点到附近的某饭店领取。
28日早晨,郑大爷到达饭店后,迎接他的是“301医院专家”举办的心脑血管病防治讲座。讲座后,该专家为郑大爷进行义诊并开了价格为1.2万元的药品。虽然感到药价高得离谱,但因看到发票公章为“北京心脑血管研究所”,义诊专家又来自知名医院,郑大爷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服药。
而事实上,这次的讲座是李某的公司策划的。北京市心脑血管研究所、北京市保健协会、北京市健康,……这些听起来十分官方的机构其实并不存在,只是来自李某的包装,而其公司的注册名称则更是打了个擦边球——北京天康通健心脑血管研究所有限公司。
李某承认,其公司没有从事相关研究的人,起这个名称就是为了更好地卖药,“别人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我们是研究心脑血管病的”。作为参会礼物发放的手表和手指按摩器,则被包装为国家关爱老人所发放的“福利”。
李某公司的会议足迹遍布北京各区,其以专家义诊为名,向参会老人推销“神药”,但实质上,其销售的只是没有疾病治疗功能的保健品。
“这种销售模式就是约定俗成的,这个行业都是这么干的。”公司的经理杨某十年前就曾与李某合作销售过保健品,这次公司的运转模式也与同行一样,两人根本不需太多磨合,就可以按部就班开展业务。
假大夫
退休职工成了大医院主任
在面对被害人时,某缝纫机厂的退休职工贾某摇身一变,成了,心脑血管疾病专家王成,还出身中医世家,是留美博士。在会议主持人口中,他有时是301医院的主任,有时则是安贞医院的专家。
与专家身份相呼应的是,会议都安排在清晨6点进行。工作人员的解释是贾某平日要在医院坐诊,只有清晨能抽出时间进行义诊,这个理由说服了不少被害人。
和贾某搭档的几名“大夫”也都被冠以名医头衔,但他们或从未拥有过行医资质,或虽然在退休前曾做过医生,但主业并非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退休后医师资格也已注销。
所谓的“义诊”环节,不过是贾某等人假装号脉,再根据患者事先填好的病情单随口编造些话术,顺势推销药品的过程。李某称,贾某是自己花高价从同行公司挖来的,他的讲座效果特别好。
“他说,不吃他开的药我就得瞎。”被害人翟某本就患有糖尿病,贾某在“接诊”时的这句话吓到了她,她当即就同意购买价值1万元的“特效药”。每进行一场讲座,“大夫”们就有数百元入账,此外还另有销售额6%的提成。
6月20日,贾某佝偻着上身被带进法庭,他的驼背十分严重,在羁押期间,他因病重已五次就医。最为讽刺的是,贾某自己也有严重的糖尿病,还身患脑梗、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律师以他病重为由,请求法院对他从轻处罚。而贾某向受害者推销的,正是声称可以治疗上述疾病的特效药。
“你自己吃你们公司的药吗?”法官直白地向贾某发问。
旁听席一片哂笑,贾某则低下了头,并没有回应这个问题。
假药品
只有“蓝帽子”标识并非药品
李某将其公司的销售方式称之为“快速”,这是因为与他名下的修理厂相比,卖保健品挣钱更快。
李某公司举办的讲座上只销售两种“药”:百邦牌天元胶囊和银杏丹葛胶囊。这二者只有“蓝帽子”标识,并非药品,但工作人员在对老人介绍时,声称两种药品是新近研发、包治百病、首长,的“神药”,“不夸大效果,人家不会买的。”
以天元胶囊为例,每盒80元的进价,却以1000元的价格销售,售价是进价的十多倍。通过这种销售模式,不到两年的时间,李某获得的纯利润就达100余万元。
“反正这药治不了病,也吃不死人。”员工于某这样评价道。李某聘请的员工大多曾经在其他公司从事过保健品销售,他们对公司的性质都心知肚明。因为工作清闲又能挣钱,即使知道可能违法,他们仍然选择做了下去。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北京警方先后接到数十起关于购买保健品被欺诈的报警,经过证据收集,警方锁定了李某经营的公司。
2017年10月16日,在天通西苑黄河金都会议,的宴会厅,又一场宣讲会在此召开。贾某等三人正在台上“看病”时,民警突袭了会场,将现场涉案人员全部控制。
短短几天内,公司的15名员工全部落网,并均因涉嫌诈骗罪被提起公诉。经警方核实,本案的受害者有126人,他们被诈骗的钱财总计97万余元。
辩护人
赚取暴利不等于诈骗
法庭上,李某等四人均推翻了此前他们在公安机关所做的供述,将责任推诿到其他人身上。特别是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李某,他称所有事都是经理杨某所为,自己只是出借合法的销售保健品资质牌照并收取一些管理费而已。但证据显示,有多名被害人曾在活动现场见过李某,且公司所有的诈骗收入都打进了李某及其儿子的个人账户,,被其用于赌博等活动挥霍一空。
经理杨某认为贾某才是具体实施诈骗的人,她作为组织者只是从犯。而贾某却称自己拥有国家营养师资格证,有进行保健知识宣传的资质,至于虚构专家头衔的行为都是公司所为,他从没亲口吹嘘自己的身份。
会务组织者王某则干脆将自己从团伙中择了出去,其律师为其作了无罪辩护,认为王某只是根据领导指示安排活动场地,每月赚取月薪,并不参与具体销售环节,没有骗取他人钱财的想法,故王某不应构成诈骗罪。
“公司销售的保健品包装完整,包装上都有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标志,不会引起当事人的误认。”贾某的辩护人认为,虽然公司在销售时确实存在价格虚高的情况,但赚取暴利的行业不能等同于诈骗行业,如果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消费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撤销合同。
公诉人
被告人全方位虚构事实
“被害人在没有交钱的时候,根本就见不到药品,等到他们看到包装上的‘蓝帽子’时,为时已晚。”本案承办检察官表示,有警惕性较高的被害人在发现自己高价购买的实为保健品后,曾试图寻找这一团伙,但他们早已消失,给被害人留下的姓名和电话也都是假的。
石景山检察院认为,李某作为公司负责人,专门招聘了十余名工作人员,分别担任医生、会务、司机、外联等角色,分工明确。而他们将无业人员或退休多年的普通医院非心脑血管疾病医生虚构为留美博士、知名医院心脑血管疾病专家,以推销实为保健品的“神药”,属于全方位虚构事实。他们的话术并非是夸张、模糊的广告宣传,而是明确虚构事实,隐瞒真相。
经过数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再辅以名医看诊、谎称病情严重、神药包治愈的话术,总能骗取部分老人的信任。据多名被告人供述,每场讲座后他们获得的订单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
不光是本案被骗的百余名老人,甚至连李某的母亲都曾成为保健品陷阱的受害者。李某的妹妹也是本案的被告人之一,她任公司会计,在发现公司的行为后曾劝哥哥收手,但李某却不为所动。
石景山检察院认为,杨某、贾某骗取数额特别巨大,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而李某作为公司负责人,杨某、贾某、王某是公司核心成员,四人均应认定为团伙主犯,并依法惩处。
本报记者 刘苏雅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