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与萤火虫来一场浪漫约会
新华社重庆5月22日电(记者周文冲)萤火虫是生态环境指标昆虫,挑剔的“黑夜小精灵”只在环境好的地方安家。在重庆三河村,当地人修复自然环境,把消失的萤火虫“请”回家,乡村也重现美丽。
在黑夜中,在森林深处,有一群发光的自然精灵——萤火虫,犹如演唱会上的荧光棒,在黑暗中忽闪忽现。萤火虫是鞘翅目萤科昆虫的通称,全世界约2000余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三河村萤火谷农场,生活着数十万只萤火虫。农场小心呵护着这些脆弱的小精灵,萤火虫的存在对人类、对自然界也有重要的意义。
萤火虫是农业益虫,幼虫以捕食蜗牛和小昆虫为食,成年后进食露水或花粉等。更为重要的是,萤火虫还是一种生态环境指标昆虫。它们娇小的身躯对周边环境极为敏感和挑剔,无法在有污染的环境里生存。
保护萤火虫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
但就在几年前,尽管三河村是城郊乡村,萤火虫也难觅踪影。萤火谷农场负责人黄金生说,原本小时候可以看到的萤火虫,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因为除草剂、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让萤火虫不能栖息。
黄金生来自台湾,长期研究农业。他说,萤火虫对于土壤和水的敏感度较高。它现在只是暂时离开,但如果还对它不管不顾,以后可能真的就会灭绝了。他带领团队,用了两年时间,利用农业技术改良了当地的土壤,恢复了三河村的自然环境,为萤火虫重新安家。
消失的萤火虫“回家”了。夜幕降临,荧光点点,在萤火谷农场,晚上已经可以看到数十万只萤火虫。
借助萤火虫,黄金生在三河村搞起观光农业。萤火谷农场自去年开园以来已经接待近3万名游客。农场还开办了自然课堂,不少孩子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萤火虫。
过去凋敝的乡村和撂荒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三河村里的旧房子被改造成茶舍、书屋,还办起一家陶艺工坊,取名“远山有窑”。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三河村变得更宜居。
村民也得到了实惠。三河村近1600余亩土地合股联营,380多名农村集体成员以承包地入股平台公司成为农民股东。上个月,村里举行了一场表彰会,10户当地村民代表领到了股权证和第一批分红金。
黄金生被村委会授予乡村振兴顾问,以感谢他对提升乡村面貌做出的贡献。另一个城里人刘燕也获得三河村荣誉村民称号。她在村里开办了一家生态园,发展生态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刘燕说,村民在生态园务工,年收入最多的接近20万元。
萤火虫与人类和谐共生,人类也因保护生态而受益。村民们期待,小小的萤火虫,未来能给村子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