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5月22日电 题:沙湾村迎来好日子“摆渡人”
新华社记者席敏、张玉洁
进入初夏,连日阴雨。去镇上赶集的沙湾村村民,有时等不及渡船,看到驻村扶贫干部划着的小船,就干脆跳上去,一路说笑着,渡过100多米宽的酉水河。
村民们发现,这些住在寨子里的干部,船划得越来越稳当,村里的光景也,好过,。
沙湾村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碗米坡镇的深度贫困村,全村8个自然村寨,分散在陡峭的山坡上,很难找到可以下脚的耕地。1100多口人中,贫困人口占了近一半。
这里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像一座孤岛。2014年,镇长彭吉华数过村里的山路。去沙湾村最偏远的寨子时,他花一个半小时爬了1138个台阶,只到了半山腰。
山高路陡,大河横亘。居住在山顶的村民攒够日子,才会下山,到集上添置油盐等生活必需品。村委会主任何义国说,几年前,没见过百元人民币的,大有人在。
种着天坡地,吃着两种饭。对于“过去的穷”,贫困户张菊香刻骨铭心:在陡峭的山坡上开荒种玉米,划船到对岸买来大米掺着吃。山下居民早就吃上白米饭了,山上的人们六七年前还在吃玉米红薯饭。
穷日子过久了,一些村民索性将孩子取名为“找钱”“康康”,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放在了下一代。
2014年后,河对岸陆续来了几拨陌生人,有的常驻在村里,他们带着大伙儿上山,垦复了桐油林和油茶林,又栽下通草、铁皮石斛等中药材。
最初,这些扶贫干部要搭乘村民的小船才能往返。后来,为了不给村民添麻烦,他们干脆自己学会了划船。越来越多扶贫政策也“搭乘”小船来到沙湾村。
到沙湾村驻村扶贫之前,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吴燕周从没摸过船桨。现在,他已能娴熟地驾船在湍急的酉水河中行进。
穿越酉水河的日子里,扶贫干部们带领村民硬化了入户路,新修了优质山泉取水点,羊崽、鸡苗和养蜂技术也送进了贫困户家。
沙湾村的养殖户多了起来,这是村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在沙湾村的老皇历中,一头百余斤的小牛,要四个壮汉才能轮流背到山顶的寨子。养大以后,没法再把牛扛下山,只能先宰杀,再用背篓驮下山。
何义国说:“2013年以前,全村没往外卖过一头活牛。”
如今,村民们敢把成批的牛羊羔运到山上了。4年前,沙湾村有了通往外界的毛坯路。1年前,毛坯路变成了水泥路。这条路虽然要盘旋过许多大山才到寨子,但路毕竟通了。
张菊香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每天看管着10头牛和70只羊,一家人告别了“看天望收成”的日子。
从山脚到张菊香家,汽车要转过152个近180度的大弯。尽管如此,她心里还是觉得从来没有过的亮堂。
今年春节前,她卖了一批羊,装上车直接拉到城里,兜里就多了1万多元。张菊香笑着说:“我一个月至少赶5次集。肉也买,衣服也买,好着哩。”
5年过去,酉水河已熟悉了那些外来的“摆渡人”。在扶贫干部带领下,沙湾村群众增强了脱贫的能力和底气,贫困户从128户减少到8户。
“今年,沙湾村全部脱贫!”何义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