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郭翔
早晨5时,渔船灯火照亮宁静的海面,乘风破浪驶向黄海北部的海洋牧场。“这个季节,我们渔民既春播又‘春收’,把生蚝苗投入大海后还会收获长成的生蚝。”船长刘洪生说。
48岁的刘洪生是大连所辖庄河市石城岛的渔民,大海是他的“饭碗”,“我和媳妇过去就养生蚝,承包了40多亩海域。”但鲜甜的生蚝却常常让他愁眉不展,“装笼、放苗、捕捞等都是自己干,忙活了一年却赚不到啥钱。”刘洪生说,“年景,时一年赚不到七八万元,要是遇到台风可能颗粒无收。”
苗种品质差、经营管理粗放、销售渠道狭窄……石城岛的渔民多年养殖生蚝却没有“豪”起来。“我们过去养殖二倍体小生蚝,因为品种不好卖不上价,收购价每斤不到2元。”刘洪生说,“粗放养殖,该放苗的时候可能还在装笼,往往耽误了时节。”
2016年,庄河市石城乡开始以“政府+企业+渔民”的模式打造“生蚝小镇”,政府规划养殖海域,企业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并负责打通销售渠道,养殖户按照统一标准把生蚝养好。“所有生产投入由企业负责,养殖户既有保底‘工资’,又享受分红。”大连石城岛生蚝小镇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卫方说。
“你看现在养的三倍体生蚝,个头大,味道也鲜甜,供不应求。”刘洪生是首批加入“生蚝小镇”的养殖户。今年1月,“生蚝小镇”分红大会上,刘洪生作为2018年的“养殖状元”分到了21万元,他媳妇作为“团队”成员也领到2万元,“去年,我保底‘工资’还有10万元,媳妇有4万元,算下来一年收入37万元。”
尽管收入是过去自己养殖时的三倍多,管理海域面积达到1500亩,但刘洪生却觉得并没多干活,“从装笼到放苗再到捕捞,都有一套标准化程序。原来最累的装笼,现在有专人负责,我就负责1500亩海域的放苗、捕捞,分工、责任都明白。”刘洪生说。
今年,刘洪生的保底“工资”上涨到15万元。“加入‘生蚝小镇’的养殖户从最初的15户增长到50户。还有500多名当地农民从事陆地配套服务,每人每小时工资20元至25元。”李卫方说。
“‘生蚝小镇’带动农渔民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石城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岛上已有70多家‘渔家乐’。”石城乡乡长任传英说,“生蚝小镇”已建成5万亩海洋牧场,未来将继续做强生蚝苗种繁育、特色旅游等产业。
上午10时,阳光洒满碧蓝的海面,渔船满载而归。经过清洗、包装等加工后,新鲜生蚝将很快出现在北京、沈阳等地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