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山林灭火记
3月30日,一阵7级大风刮过北京上空时,在距离密云水库30多公里的东邵渠镇,警报突然响起。12时23分,北京市密云区东邵渠镇高各庄村发生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640亩。
起火点位于东邵渠镇高各庄村,当地村民郑某等6人在林地内修理水管时,不慎将水管下方土坑内的杂草点燃,引发山火。因风力大,数小时内,浓烟升腾,火势一路从密云蔓延至平谷。
火苗“旋”起来几丈高
3月30日刚过晌午,家住平谷区丫髻山村的王阿姨吃完午饭,和平常一样,赶到丫髻山风景区山下的摊子卖货。
丫髻山离密云火灾的起火点距离仅有数公里。30日13时许,西北风呼啸而过,从密云烧起来的火苗像冲上了“高速路”,两个多小时后就烧到了丫髻山上。
“一抬头就看到不远处飘来的浓烟”,附近有的村民吓坏了,山上的火苗一下子被“旋”起来几丈高。在村子里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说,还没见过这么连片的火烧在家门口。
专业的森林消防队员知道,受大风影响,山上的火极容易出现“跳火”现象,窜起的火苗就像一把标枪,沿着风吹的方向,迅速落到很远的地点,“有时能跨过三座山”。
北京市调集了森林消防、专业灭火队及消防人员600人进入密云和平谷两处展开扑救,北京市119指挥,、平谷区、密云区、驻区部队和民兵应急分队调派人员赶赴现场处置。同时,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调动正在唐山机动的吉林总队300人赶赴平谷火场增援。
30日15时30分,密云传来好消息,当地火场的明火已基本扑灭,火情距离村庄较远,暂时不会对附近村庄的安全构成威胁。但在平谷,火场的南线是主要发展方向,火势较猛。
在抢险过程中,天色很快就暗下来。丫髻山上汇聚了1010名消防队员,但当地的地势则给灭火造成了困难。丫髻山三面悬崖,山路陡峭,山上种满了针阔人工林,植被茂密,消防队员在山间行走,不时会被脚下的树枝绊住。
经过一番研判,现场的作战指挥员认为后半夜灭火是最有利的时间点,“气温较低、风力不大”,而南线的火是下风向火,更有利于扑灭。
森林火灾与其他火灾不同,火势的发展由点到面、由面到线——以起火点为,,火势会向四周扩散成面状,,在外围连成一圈火线。
“要想灭火,外围先行。”消防队员知道,把外围的火线控制住,里面的火点就会陆续灭掉,消防队员采取了对东线进行阻隔、北线防守、南线扑打的战法。
我们和火只距离1.5米
31日凌晨,站在丫髻山下的联合指挥所广场抬头望去,浓烟覆盖了上空。
火场西南线和东南线有断续的火线和烟点,火场的东北线还有200米左右的下山火。指挥所的二楼,前方作战指挥人员都聚在这里开会。
按照当时的气候预判,到早上九点,风可能又要“提速”。为了赶在风提速之前扑灭明火,山上的1010名消防员就必须坚持战斗,停不得。在山下待命的700多名救援人员在清晨4点再分批次上山轮替。
会议结束已是深夜一点半,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机动支队支队长张洪顺裹上大衣,带队赶进山里,他们要找到一处制高点勘查整个火场的火情。几把手电筒打出的光在黑漆漆的森林里,丝毫不明显。
山下,一些待命的消防队员窝在大厅里打盹儿,有的坐在车上睡,随时等待出发。
天开始蒙蒙亮,经过了后半夜的作业,浓烟已经少了一大半,眼前的丫髻山,大火扫过的地方被烧出了一条“黑色带”。
一些消防队员历经10多个小时的扑救后,开始到山下用餐。54岁的平谷区镇罗营森林消防中队副队长隋福平吃完一碗泡面后,怔怔地坐在餐桌前,对面是和他一起奋战的队友,有的困得不行,饭没吃几口就倒在椅子上睡着了。作为平谷区较早赶到火灾现场的森林消防队员,他们从30日下午1点30分开始,陆续在山上攻灭了多处火点。
早上下来的时候,隋福平的脸已经被浓烟熏黑,连口罩内层也发黑了,“我们和火的距离只有1.5米,中间是一台手持的风力灭火机”。
风力灭火机是森林火灾灭火的必备工具,重达13.8斤。此次作战行动中,运用了“以水灭火”“风力灭火机”多种组合的方式,“丫髻山附近有一处水源,给抽水灭火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副司令员闫鹏告诉记者,一般森林火灾都在山上,在离火场很远处就要徒步进入,这对于森林消防队员的体能是一个考验,“进山入林要有‘铁脚板’”。
十多个小时奋战下来,平谷区镇罗营森林消防中队中队长张国力坐着和记者对话时,眼皮已经不自觉地往下耷拉,但他相信队员们都能撑得住。
确保达到“三无”状态
大火过后,丫髻山头上一片茂密的森林已被烧黑,山下的林子里,已过六旬的陈大爷家有10多棵板栗树、核桃树被烧毁。
3月31日上午9点多,风力并没有变大,山上的起火点快要扑灭了,陈大爷开着自家的拖拉机去地里看了一下。在他回家的路上,前方人员正在山下的一片荒地上准备让无人机升空。
从清晨开始,火场内外均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勘查火情。上午9点,在火场外,一架搭载红外热成像仪的无人机准备起飞。但周围的电缆、电线对无人机设备产生了干扰,操作人员需要把无人机的“指南针”调试好,还要把成像仪的接收图像调整清晰。
经过数次试飞,这驾无人机终于在11点前成功升空,快速飞进火场。它既要俯瞰火场当时的情况,还要利用成像仪探测火场的实时温度,这是找出隐藏火点的有效方法。
经过20多个小时的奋战,31日上午10点51分,火场内的明火都已经扑灭,无人员伤亡,只剩个别烟点,消防队员开始逐个处置。
此次密云火灾出现后,在应急管理部的统一指挥下,森林消防局迅速派出了前方指挥部,和北京市共同成立了联合指挥部,判明火场情况,制定灭火计划。
“要抓住有利的时段、地段、用最佳的地段把山火打灭。”闫鹏认为,这次灭火分工很明确,有的队员负责前期灭火,有的救援人员负责后续的清理。
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后,武警森林部队转为非现役主力军和国家队,现役编制转为行政编制,并入应急管理部。闫鹏告诉记者,这也给他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只负责单一的扑火、配合进行宣传防火活动,如今,要更多地承担起防范化解森林草原重大火灾风险的主体责任。
森林的火灾处置较为复杂,受植被、气象、氧气和湿度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山火出现后会形成复杂的火场环境,对进入火场的人员也会造成一定危险。
闫鹏表示,山火的发生有季节性特征,在天干物燥、祭祀日时尤其易发火灾,因此需要严格的进山管理要求,“封山控人管理好火源,尤其是禁止携带火种进山”。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各地新增林区越来越多。闫鹏关注的是,这些林区在规划时期就要考虑好防火设施的建设,包括防火道路、预置水池、无人机停机点、救援人员投放的问题,以及其他应对山火的救援设备,“这些设施在一些地区投入的还不够”。
明火扑灭后,还要确保接下来一段时间内达到“三无”状态:无明火、无烟点、无味道。一些消防队员下山后,还要继续备战,确保这场大火的火点不再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