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话题
如何应对“花式骗术”对老人的“围猎”
吴学安
20日,北京市民政局印发《北京市整治养老行业“保健”市场乱象,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方案》,重拳出击,明确了养老行业“保健”乱象的具体整治范围、内容和具体措施,以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虚假广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及欺诈老人等各类违法行为。(3月21日《北京青年报》)
近期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传销、谣言、食品问题等各类违法犯罪的目标人群,不少中老年人都遭遇过保健品诈骗、仿冒公检法诈骗、网络诈骗等。面对这种风险,中老年人认为自己甄别风险的能力一般,而他们的子女则对此非常担忧。
如今,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受骗上当的新闻。理财欺诈、保健品推销、“以房养老”骗局,甚至传销、非法集资……特别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人口加速老龄化这样一“快”一“老”的新趋势下,针对老年人的骗局也呈现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特点。骗术围猎下的老人,正成为一起起悲剧的主角。那些个案中所揭示的荒唐故事与沉重结局,无一不显得触目惊心。除了众所周知的保健品骗局,收藏品投资、高额借款、高息理财等等,也已变成老年人被骗的重灾区。
虽说所有面对花式骗局的老人都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多数人并不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也知道占小便宜吃大亏的道理,但面对骗子们的花言巧语、如糖嘴脸,大部分老人的防骗免疫力几乎归零,有时像傻子一样被骗子牵着鼻子走,且有的老人被骗一次不够,还有点儿“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骗,此恶性循环耐人寻味。即使媒体频频曝光提醒,即使不少老人文化程度较高,但仍会掉入陷阱,个中的原因发人深省。
反思老年人易骗,人们往往习惯于将原因归结于老人的空虚寂寞。这种逻辑推理不无道理,一些老人缺乏应有的关爱,子女平时很少与老人交流谈心,更别提帮父母规划安排退休生活。而情感关注的缺位,让骗子乘虚而入,通过口头亲切称呼甚至认干亲等方式,用长时间的“温情攻势”打动老人,取得老人信任后进而行骗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事实上,花式骗术围猎老人并非某个个体的境遇,而是折射出当下老龄化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每个人都将老去,如何从制度层面堵漏洞、补短板,让老人们安享晚年就显得迫切。然而,一个让人无奈的现实是,伴随着行骗者的不断做大和专业化,我们的应对之策却始终未能形成合力。跨部门的协调治理,以及日常化、下沉化的防骗教育等等,一直远远滞后于骗术的升级迭代。一方面,家庭、社区、政府和社会都应重视起来,加强对老人的情感关怀,切实消除老人的空虚感和无用感,帮助老人提高对骗术的“免疫力”;另一方面,有关部门需要主动亮剑,斩断黑色利益链,同时加强法律宣传,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和法律意识。
游离于群体之外空巢独居的老人们,永远不会是有备而来的骗子们的对手,过度责难老年人天真易骗也毫无意义。眼下最重要的是,拿出足够的耐心与投入来优化社会氛围,以此来应对骗子们花式骗术对老人们的“围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