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身边公厕垃圾站建筑大师来设计

时间:2019-01-09 11:39:30    来源:广州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设计航站楼、博物馆的大师参与街头小景建设 广州用“绣花”功夫让城市更精致

  身边公厕垃圾站建筑大师来设计

  设计师冼剑雄操刀淘金社区垃圾站设计,他为垃圾桶的摆放设计出了“垃圾魔方”的方案,用系统组合构件打造灵活、适应场地的垃圾桶,并将绿化、工具房融为一体,让垃圾站也能变成街头的艺术空间。

  学习贯彻市委

  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

  开栏的话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总书记视察广东,明确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为广州新时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广州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是一座“老城市”“大城市”,肩负着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历史使命,“出新出彩”既有坚实基础,也有提升空间。昨日召开的广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广州要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一个城市的品质不仅在于抬头仰望的一栋栋摩天大楼,更在于低头看见的一块块地砖、扭头瞥到的一个个街头小景……近日,一个新颖有趣的项目——“身边项目大师做”正在由广州市国土规划委员会推动实施,请来设计美术馆、博物馆、航站楼的知名设计师,为垃圾站、公厕、变电站等做设计,让这些被嫌弃、被忽视的设施变成可读可赏的城市景观,真正用“绣花”功夫将城市打造得更精致、更有活力。今起,本报推出全新打造的全媒体系列专栏《老城市 新活力》。开篇请随我们走近这些大师的匠心作品,一起期待老广州的新精彩!

  淘金打造七彩“垃圾魔方”

  老公厕楼梯要变街头公园

  作为,建筑设计师,冼剑雄在多年的设计生涯中接触了众多大体量的博物馆、美术馆、住宅和商业建筑。他坦言:“一般建筑师喜欢做大项目。过去一些小的建筑,尤其是市政配套建筑,设计单位不太重视。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到城市微小空间的改造提升,做小尺度的建筑方案设计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在广州市国规委推动的“身边项目大师做”项目中,冼剑雄参与了两个项目——2017年的前期示范项目珠江新城二层连廊,以及2018年6个试点项目之一的淘金社区垃圾站设计。

  说起为垃圾收集点做设计,冼剑雄感触良多:“和很多人一样,我平时没有太关注垃圾收集点怎么用。现在每次经过垃圾收集点,我都会多看两眼,还经常想,怎么才能把它变得更美观、更实用。”

  “垃圾魔方”或可推广

  淘金社区的垃圾站共有两个节点,其中一个节点在友谊商店旁,是一栋有二三十年历史的两层小房,上层是环卫工人的宿舍。

  冼剑雄团队为小楼立面设计了改造方案。比如,把回收的塑料瓶用金属绳串起来挂在立面上,晚上可以通过打光变换出不同的颜色,变成街头的艺术装置。再如,用麻绳做成不规则的网状图案挂在立面上,遮住空调机、变电箱;用不同颜色的穿孔铝板做成彩色墙体;用木格栅做成简洁的立面……

  冼剑雄说,做这类改造不能用昂贵的商业手法,而是应该更多地体现自然和城市艺术,不提倡花很多的钱、用很贵的材料,而是要经久耐用。“,能变成街头城市空间的艺术,要有更多的设计感,体现人的情怀。”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冼剑雄为垃圾桶的摆放专门设计出了“垃圾魔方”的方案,用可以复制排列的系统组合构件,打造灵活、适应场地的垃圾桶,并将垃圾桶、绿化、工具房融为一体。他说:“我参与这个项目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希望通过一个点进行探索,在类似的地方能够推广。比如,对垃圾桶摆放进行标准化设计,像魔方一样组合,让以往被人们厌恶的设施变成有艺术感的街头景致。”

  30年历史老公厕将变“方盒子”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的6个试点项目中,3个属于环市东商圈提升系列。除了淘金社区两个垃圾收集点外,还包括环市东公厕和环市东公厕周边景观。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许迪负责设计环市东路北侧、华侨新村入口的一个二层公厕,他为公厕屋顶和外墙增加了金属框架,称之为“雕塑感表皮”和生态环保立面。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设计师庞伟曾为广州白云国际会议,做景观设计,本次他的任务是将环市东路一座普通公厕旁的楼梯做成街头公园。

  公厕是街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标签。始建于1988年的环市东公厕位于广州国际电子大厦西侧,是广州现存不多的、上世纪至今一直未被拆除并且保护完好、正常使用的公厕。

  许迪说,这座拥有近30年历史的老建筑是城市文化遗存的一部分。在设计创意上,他在维护和保留总体结构和形式的基础上引入红色金属构架表皮,用有张力的“方盒子”构件包裹原有建筑,在面向城市道路的方向打开盒子,展示简洁醒目且具有雕塑感的全新形象。

  为实现更远期的设计愿景,许迪还有意识地在金属构架底部安排了种植场地,供攀爬植物生长和向上延伸。“希望有朝一日,整个金属构架外侧爬满绿色植物。”

  公厕的升级改造不仅仅是外部的靓丽,更是内部使用便捷度和舒适度的大幅提升。许迪告诉记者,升级改造的,还是使用功能的提升。比如,增加女厕蹲位、增添第三方卫生间、残疾人卫生间和母婴卫生间等配套空间,改善公厕通风釆光与排气设施,做到干湿分区,努力满足广州市“厕所革命”的一系列具体要求。此外,还在金属构架的屋顶上预留光伏设施的位置,用光伏发电技术给公厕“装上空调”并供应冷热水,让人们的如厕体验大幅提升。

  许迪表示,城市给人的体验不仅在高楼大厦、中轴线、夜景灯光上,市民的日常工作生活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公厕改造对我来说是既有挑战性又有荣誉感的尝试。在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从容易被人忽略的小地方着手,真正方便街坊,还能从小空间展示城市大文明,大有意义。”

  “市政设施应简洁而有品质”

  为何公厕、垃圾收集点这类城市中不起眼的角落都要找知名建筑师来设计?在冼剑雄看来,国外大城市不是高楼大厦比我们漂亮,而是整体的环境素质更有品质,“电线杆、栏杆扶手、人行道半坡、路缘石、标识系统等做得精细而人性化,这些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品质。‘身边项目大师做’活动真正关注到城市的细节,很有意义。提升城市品质也是建筑师的责任。”

  作为建筑设计师,冼剑雄对市政设施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他表示:“市政设施容易设计过度。其实,简洁大气、易于维护就好。比如说,人行道边的栏杆,不需要过多的雕花、装饰。国外的这些设施都做得简洁而有品质。但简洁并不等于简单,其材质、构造、比例等都需要仔细地推敲。”

  部门声音

  把厌恶性设施变得可读可赏

  身边项目还要创客做街坊做

  2017年,住建部公布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广州列入其中。住建部要求试点城市“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广州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的工作目标。  “身边项目大师做”项目组织方、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林隽告诉记者,近年来,市国规委秉持“敢为人先,岭南特色”的原则,持续开展提升城市品质的探索实践工作,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着眼微观,关注市民需求,着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林隽表示,之所以请,建筑大师设计街坊身边的项目,就是希望以知名设计师的作品激发社会对精细化、品质化空间的关注,探索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新路径。2017年,市国规委开展了包括码头系列、珠江新城二层连廊和赤岗加压站在内的三个系列的前期示范项目。  2018年,规划部门进一步推动全市各区单位和大型国企参与项目征集,关注贴近市民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面向全市31个政府部门、大型国企共征集57个选点,涵盖学校、变电站、垃圾站、公厕、骑楼建筑等空间类型。经过现场实地调研,与业主按照公益性、近两年内可实施建成、位于市,或人流密集场所、位于城市景观敏感地段等特殊区位等几大标准,最终确定了6个身边项目作为试点。  林隽直言:“以往的不少设计仅以满足功能为标准,忽略了大量市政设施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力。我们希望通过邀请有责任感的建筑、规划、景观、艺术等领域的知名设计师,引导承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方以及市民参与方案设计、审查、实施等各个阶段,提升市政设施的环境品质。”为此,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的城市设计促进小组作为总协调团队,推进设计落地实施,实现共同缔造。未来,还将陆续面向社会各界和普通市民开展各类活动,让公众来品评、体验大师的设计成果。  ,建筑设计师有什么“点金之术”?林隽告诉记者,6个试点项目主要体现了三个理念的转变。  首先就是从“城市重大设施”到“贴近市民生活的身边项目”的转变。通过大师们的广泛参与,从对城市大型设施的关注转变到更加注重中小尺度的精品营造,通过对贴近街坊生活的身边项目进行微更新、微设计,实现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体现城市设计的人文关怀。

  其次,从“厌恶性设施”到“可读可赏的城市景观”的转变。规划部门希望通过“身边项目大师做”转变城市厌恶性设施的传统形象,以公厕、垃圾收集点、变电站等设施的更新建设为契机,通过大师之手重塑其形象,将其转变为可读可赏的城市景观。

  其三,从“剩余消极空间”到“活力积极场所”的转变。希望充分挖掘垃圾收集点等城市剩余空间的潜力,通过景观改造、功能置换、文化置入等形式,将消极的城市空间转变成活力积极的场所,丰富城市内涵。  规划部门表示,目前正在探索建立公众参与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平台,未来还计划围绕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主题,开展更多身边项目全民设计活动,不仅有“身边项目大师做”,还有“身边项目创客做”“身边项目街坊做”等多个系列,集全社会之力,共同推动广州城市建设“出新出彩”。

  专家点评

  下针行线前心中要有花

  一针一线“绣”出好作品

  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及理论专业博士,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多年从事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对广州近年来精细化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印象深刻。他表示,广州“一针一线绣花”,下了很多功夫。永庆坊、恩宁路等作品证明,在老城区不搞大拆大建,通过微改造的方式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在新城区,通过将规划编制、建设实施和审批、使用管理三方面结合起来,也能做出很多好的作品。

  潘安认为,“身边项目大师做”项目的开展体现了管理部门对城市品质和市民品位的关注,带动了整个城市的设计水平和品质化提升,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项目从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地方开始做起,从小地方看出大世界。但也正是因为项目的对象小,且设计的意义蕴藏在作品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市民忽略掉。因此,需要提高市民对项目的关注,让大家都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让这一项目具有真正的意义。

  在潘安看来,提高项目关注度、更好地推进项目进行,需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首先,需要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让市民了解到大师的初心和创意,知道大师为什么这样做、作品中运用了什么手法,通过生动的解读让市民更好地理解作品。此外,市民对大师作品的评价也十分重要。因为一个作品的好坏,市民喜不喜欢最为关键。而且,市民的评价和热议也是一种推广,不仅能推动大师对作品的完善,还可以激发大师的创作激情。

  近年来,广州城市规划建设一直强调品质化、精细化,用“绣花”功夫留下城市记忆。潘安认为,绣花功夫要扎扎实实做到三点。首先,下针行线前心中要有花,每一针一线都要非常清楚,对最终要形成什么样的作品心中有数。其次,每一针一线都应该是朴实无华的。不需要这一针大放异彩,而是要保证这一针能恰如其分。比如永庆坊,就是通过恰到好处地一针一线慢工出细活“绣”出来的。,,需要下功夫慢慢地、仔细地琢磨,做好每一针。只有这三者结合,才能做出足够精致的作品。

  潘安认为,目前,广州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不少。比如一些主要的街道已经经过了两三次的翻新改造,不太适合再大规模地去做;反而一些小街小巷是市民每天活动的地方,对这些街道的翻新和设计提升也很重要。此外,在微改造过程中,设计规划部门要了解原住民真正的需求,获得他们的认可,并与周边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吸引年轻人参与其中,激发老城市的新活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王楚涵 通讯员穗国规宣 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专题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汤新颖 视频剪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