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困地区送去医者仁心
张晓艳
张晓艳,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皮肤病与性病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生导师。美国霍普金斯医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及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皮肤科访问学者,研修皮肤病理诊断技术、Mohs皮肤外科和皮肤美容治疗技术。她擅长银屑病防治、皮肤美容治疗以及皮肤疑难病与皮肤肿瘤。
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省部级课题三项,培养硕博研究生25名。发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15篇。获学术奖励多项。
学术兼任十三届、十四届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全国委员,北京医学会皮肤病分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评委,《实用皮肤科杂志编委》等。
她曾获,文明办和国家卫健委首批“中国好医生”、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德技双馨‘人民好医生’”、北京市委宣传部和首都文明办十大“北京榜样”及“第六届首都道德模范”等荣誉。
榜样说
医生很辛苦
是一群可爱可敬的人
“我不吝惜钱,医生们这么辛苦,却没有一句抱怨,非常有情怀,是一群可爱可敬的人,我真的深受感动。”我现在也正在思考线上线下相结合,用远程会诊和远程培训的方式,与基层医生互动交流。目前,正在筹备网络远程培训基层医生的工作。“这另一番忙碌也很美好,视野开阔了,天地也变得更宽了”。
2015年3月5日张晓艳倡议成立的“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完全没想到,才1年的时间,志愿团就发展到900多人了!”这个结果让张晓艳非常意外,也很欣慰。如今该志愿团已经成为国内规模,、规格,、服务基层次数最多的全国性医疗公益团队。说起这件事,张晓艳用四个字来形容:超级感动。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组织医生走向基层
在张晓艳的记忆中,她,的日门诊量曾达到189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刷新了个人纪录。“那天是周末,本应两个人出诊,但同事病了,我就一个人承担。大老远的,人家从外地来看病,你能不给人看吗?”8个助手,4台机器,“我保证对每个人都过脑子,但是人太多,实在不能聊天。”她对患者解释道。
张晓艳分析,一方面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病人们都想来北京的大医院看病;另一方面,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提高了,防病治病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医院接诊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总是源源不断。
以前张晓艳总是埋头干活,2013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之后,她开始“抬头看路”,思考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她在地图上琢磨全国医疗资源的分布,“有的地方明显就是空白。”连上厕所都在想这个问题的张晓艳,想到志愿服务是个好办法,“不妨组织专家联合起来,流动到基层去。”
于是,2015年学雷锋纪念日这,,张晓艳在中华志愿者协会的沙龙上说出了组建“医疗服务志愿团”的想法。由来已久的想法就这样“仓促”出台了。发完倡议,三个月内张晓艳就组织了两次义诊活动。到了7月的一个周三,下午查完房,她抽空打了十几个电话,就在医院的会议室,十几个医生来参会,张晓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工作会议。8月份,开了第二次会,变成了20人;第三次,近100人……各种科室的医生都有,团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自掏腰包买特产回馈医生志愿者
2015年4月9日至11日,张晓艳组织了第一次义诊活动,她带着十几名医生去了山西武乡。一到那里,来自北京的专家们特别受欢迎,医生们加班加点,为500多名患者进行了义诊和健康咨询。
“当时我们都已经完成工作回宾馆准备用晚餐,发现还有患者直接来宾馆门口找我们,专家们又继续忙到夜里9点多,看完所有前来咨询的患者之后,才草草地用了晚饭。”团队的医生们利用周末,挤出难得的休息时间,不远千里来基层开展医疗援助,这般付出辛劳,张晓艳看在眼里,内心又是感动,又是心疼,还满是愧疚。
作为活动发起人,为了弥补大家,张晓艳自掏腰包,试着买了一包当地的大枣给大家品尝,大家都说又香又甜。一听都说好吃,她赶紧给每人买了一份,还买了山西老陈醋当做小礼物回馈大家,花了将近5000元。
让张晓艳感动的小事还有很多,志愿团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的医生报名了,因为工作忙不能随团走,处理完医院的病人就自己买票连夜赶过去;有的医生因为当时走不开,宁可自己开车赶过去也不愿耽误义诊活动;还有的出发时突然身体不适,却带病坚持不掉队。服务的感人场面同样比比皆是,有时专家们下班了,换完工作服准备休息时,发现又来了一批患者,大家二话不说,重新穿上白大褂继续工作。
长途跋涉为藏民做疾病筛查
偏远地区医疗条件落后,环境也十分艰苦,要去当地送医并非易事。2017年7月22日,张晓艳与志愿团专家走进西藏林芝,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医疗援助。他们根据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和专业特点分为两路,先后奔赴林芝市人民医院、波密县人民医院开展查房、会诊、义诊、讲座等活动,同时,深入波密县下辖的七个村庄,对藏区村民进行大规模的健康体检和包虫病筛查。
这是志愿团最为艰苦的一次活动。医生们先从北京坐飞机到成都,再从成都转机到林芝。到达林芝后,还要乘坐四五个小时的大巴到达波密县,去县里的村庄还要再坐一两个小时的汽车。途中海拔,处达4700多米,工作环境海拔近3000米。专家们与藏民同吃同住,但因为不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有的医生还被蚊虫叮咬到满身起红疹,奇痒难忍。但他们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怕耽误了第二天义诊。
在超出体检范围的腹部全面检查中,志愿团共为2246名藏族同胞做了疾病筛查,他们把所有的患者数据留给了林芝卫计委,为当地医院给患者做进一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波密县人民医院,张晓艳带领专家们参加了两例重症急救、一例耳部外伤手术,查房20余人次,会诊10余例,面对面、手把手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指导,为当地基层医护提供了科学、专业的医疗技术支持。
如果在当地义诊时发现了病症,能解决的就在当地解决,有的疑难杂症一时解决不了的,张晓艳和同道们就把病人的资料带回北京研究,有时还为病人来北京直接找专家会诊提供方便。
三年多来,他们行程数十万公里,为超万名患者做义诊咨询和健康指导,为县市医院、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的5000多名医护人员开展疑难杂症会诊、诊疗培训等帮扶活动,把,质的医疗服务送到基层。张晓艳和她的志愿团四处奔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见到来自北京的大医生。
■记者手记
援助基层不求回报 宝贵医疗财富须珍惜
从京郊大地到秦岭南侧的南水北调水源地,从北大荒到巴蜀山区,从,苏区到西藏边陲。三年多来,在张晓艳的带领下,志愿团的专家们先后奔赴河北隆化、山西长治武乡县、密云鼓楼街道养老院、河北固安和滦南县、陕西省安康白河县、福建三明将乐县、西藏林芝市县村、江西赣州寻乌县等多个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开展各种医疗援助。
其实,医生的忙碌程度旁人难以想象,拿张晓艳自己来说,除了六七个小时的睡觉时间,剩下的都是工作。出门诊、值夜班、看病理、做手术、会诊、讲课、带学生……顾不上吃饭是常事。除了自己忙碌的日常工作,医生们挤出自己难得的业余时间不求回报下基层医疗援助,这更是普通人难以长期坚持的。尽管在资金上有当地政府、社会组织等机构的支持,但是如何让这个团队可持续发展、如何平衡专家们的休息时间,不让本就辛苦的专家们操劳过度,是张晓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毕竟专家也是人,需要多年培养才能造就,是国家,的宝贵医疗财富,必须好好珍惜。”
北京晨报记者 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