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动车设计师邓小军:青春追梦“挑战高速”

时间:2018-12-14 09:52: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改革开放与青年

  邓小军:青春追梦“挑战高速”

  亮出中国高铁“名片”

  中国何时能拥有自己的高速列车?

  “让我们将它变成可能!”

  十几年前,一个年轻人暗自立下的誓言如今早已成为现实。接下来的10年间,我国动车组速度从时速200公里、300公里到更高速度的飞跃,都能看到这个年轻人的身影。

  他叫邓小军,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现任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是众人眼中那个“挑战高速”的年轻人。

  2004年,最初接到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项目设计任务时,邓小军就意识到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挑战。

  起初是对国外高铁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阶段。外方一度自信地预言,中国对引进技术需8年消化、8年吸收,加起来至少需要16年。

  邓小军坦言,当时自己和团队压力重重。50多万个零部件,集机械制造、电力电子、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全新技术和产品,加之外方对技术的保留,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面对,的复杂技术,邓小军和团队以“拼命三郎”的劲头投身工作。动车组上万多张图纸的设计和审核,150多项零部件的国产化,数百兆的电子数据记录,见证着邓小军和团队为此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仅3年时间,邓小军和团队就完成了所有原始图纸资料和技术标准的消化吸收,打破了外方最初16年的预言。

  2007年4月18日,中国首批国产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正式上线投入运营,其中,CRH2型动车组占70%以上。在一片欢呼声中,邓小军面对电视里播放的一幕幕熟悉的画面,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不容片刻喘息,邓小军再赴战场。这次他和团队面对的是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的设计任务。

  从时速200公里到300公里,不仅意味着速度的提升,更意味着中国高铁由“中国制造”正式向“中国创造”迈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尤为关键。

  从车体、转向架、集成等关键技术入手,邓小军和团队着手对每个部件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和创新。

  与此同时,设计理念也在大胆创新:车体外型采用流线型气动外形,具有优异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车内设有新型通风换气系统、多媒体影视系统、真空集便卫生系统、个性化服务餐饮区等。

  2008年年初,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先后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线、秦沈线和京津线实施型式试验。

  此时的北方正值寒冬,邓小军和团队紧紧追随动车组的试验踪迹,随时顶着刺骨的寒风查看车况,深夜里搜集数据。而新风口、高压互感器结构的改进,真空便器逻辑结构的改进等,正是在这样的追踪试验中发现并实施的。

  2008年7月1日,CRH2型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在我国首条,运营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客运专线投入试运行,,试验速度达到每小时385公里;8月1日正式载客运行。在邓小军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中国高铁再一次在世界舞台上散发出耀眼光芒。

  邓小军并未止步。这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依然行进在“挑战高速”的道路上。

  接下来,邓小军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CRH380A型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方案和技术设计工作。系统提出采用全新的尖梭型流线型头型、大圆弧断面车体、高柔性空簧转向架、双弓受流(长编组)以及中空型材复合地板结构等系列工程方案,解决了列车高速度、高频交汇、通过长隧道等环境带来的系列技术难题。

  仅围绕车头头型的气动性能研究,邓小军和团队就进行了17项75次仿真计算、760个不同运行环境的气动力学试验和60个工况的噪声风洞试验,完成了520个测点的22项线路测试,头型技术分析报告达5万字。

  最终,CRH380A型列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等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运营速度纪录。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已形成专利181项、标准189项。如今,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俨然已成为中国高铁的“名片”,被,多次向世界推介。

  作为工程技术研究,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两个,技术平台的常务副主任,10年间,邓小军主持建立起结构强度、车辆动力学、流体力学、噪声、电气工程、人机工程、工艺、系统优化8大仿真平台,形成了涵盖30个专业方向的仿真分析能力,并建成了系统集成、结构强度、可靠性、人机工程等领域的18个试验平台。如今,他所在的公司已成为我国高速列车研发基地和技术创新的领跑者。

  在一次次对前沿科技的攻坚克难中,邓小军不仅自身科研能力过硬,他所带领的团队同样以高效和团队精神而闻名。

  “动车组固有的特性,很多值得年轻人学习,比如,它雷厉风行的速度、分散动力合成的团队精神等。我常常鼓励团队青年,要像动车组一样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团队的优势和力量,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生自我价值。”邓小军说。

  在邓小军“传帮带”的影响下,团队成员如今人人都能在业务上独当一面。

  回顾既往的奋斗岁月,已成长为公司副总经理的邓小军感慨:“是高速动车组这一平台成就了自己,作为年轻人,能使自己的青春与我国的高速列车事业共奋进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