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成果转化,到高科技服务;从打造“互联网+”平台的农业信息专家,到把苹果卖出,的普通大学生;从扎根牧场的高校研究生,到土生土长的职业农民……近日,第25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在陕西杨凌举办,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座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由的创新创业氛围正激发着创新创业主体的多元化和创业领域的层级化。
5年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4859件
朱铭强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名青年教师,也是远近闻名的“农桑创客”。2015年年底,他发起的陕西仲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当时的杨凌示范区,新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鼓励政策——落户的创业团队,可申请20万~50万元免息贷款作为创业启动金。创业服务,还提供免费的办公室和水、电、网全套服务。
在这样的创业环境里,朱铭强的公司逐步迈向正轨。依托西农科大杜仲研究所,团队一改“杜仲皮”药用传统,采用杜仲叶为原料,分步骤、高效提取制成杜仲精粉,提取物残渣还可再生产成为杜仲饲料添加剂以及杜仲胶。目前,公司已拥有17大类产品。
在杨凌,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会聚起的7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为杨凌示范区的“区校融合”创新创业奠定了深厚基础。
一直在牧场工作的西农科大毕业生王炳科,深知奶牛养殖业的痛点所在。2016年,带着自主研发的奶牛疾病发情检测仪,他回到杨凌入驻创业工场,开启创业之路。
“近5年来,杨凌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485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陕西省第一,多项农作物新品种在全国推广使用。”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丰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力量,杨凌持续举办以“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平台性赛事。前两届大赛中,600个项目参赛,达成投资意向20多项,投资金额2.3亿元。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林黎明告诉记者:“大赛为更多的大学生、返乡青年、复转军人等群体提供了创业平台,为农业产业化、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贡献智慧,并给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提供了学习、发展的新舞台。”
754家双创团队入驻杨凌
2016年5月,一处全链条化的孵化基地——“众创田园”在杨凌正式启动。也是这,,曹昂带着“利用互联网打造中国农业人‘新农具’”的梦想,走进了“众创田园”。
与一般的电商模式不同,曹昂的创业项目“大农圈”,不以出售农资为目的,而是一个面向农户的大数据精准服务平台,“这在当时还属于新事物,并不清晰的盈利模式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
然而,在“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众创田园,曹昂“大农圈”获得了全力支持。企业发展规划、资源对接、法务咨询、办公设施供给等全方位服务,让“大农圈”迅速成长。
2016年8月,宁夏西吉县万崖村1.2万吨芹菜严重滞销。利用大数据,“大农圈”将这一信息精准推送至208位目标用户手中。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芹菜客商涌向西吉县,原本面临一年辛苦“打水漂”的菜农,出乎意料地实现了增收2.51亿元。
据了解,面向各类创业群体,杨凌投资组建的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针对科技人员、大学生、职业农民、被征地农民、返乡人员等,分类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57万平方米,还搭建起众创空间、创业工场、火炬创业园、农业企业孵化园等核心孵化区。如今,已有754家双创团队入驻杨凌,累计孵化科技企业900余家,毕业企业80家,在孵企业642家。
甜瓜种在“枕头”里
从苹果销售做起,到成立杨凌农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西农科大在读本科生田义把陕西苹果卖到了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外市场,不仅解决了苹果滞销难题,也推动了陕西苹果与国际高端市场的对接。
示范区的支持让这个创业的90后姑娘感到异常便捷。注册公司时,她3天拿到营业执照,7天拿到所有证件。公司要对接更多同行资源,示范区从密密麻麻的展会信息中挑选出几个匹配度高的展会推荐给她。赴新加坡参展时,公司还得到了示范区提供的70%资金补助。
抓住大学生这股创业新生力量,示范区出台了专门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双创团队,5年内免费提供办公场所,为领办人免费提供60平方米保障房。目前,杨凌已集聚大学生创业企业300多家,有一半是外地大学生到杨凌创办。
2017年,陕西省首届“十佳”农民表彰会上,土生土长的杨凌农民马新世站上了领奖台。按照市场化运营模式,马新世等5位职业农民投资1.05亿元建设了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
在他们的新式大棚里,甜瓜不是种在土里,而是种在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的“枕头”里。“枕头”里装的,是马新世联合专家发明的植物生长营养有机物质。这样的新技术,不仅使甜瓜的糖分增加,产量也提高了20%。不仅如此,除了随处可见的现代农业技术,园区还承载着生产示范、田间课堂、休闲观光、智慧农业、现代营销模式示范等功能。
“农民职业化在杨凌已成大趋势。”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天雄表示,对创业的职业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示范区提供包含项目立项、资金扶持、社会保障等在内的“套餐式”支持。目前,杨凌已有200多名农民通过自主创业当上了“老板”。此外,仅2017年,杨凌培训技术农民4.6万人;截至去年年底,已有1.2万余人拿到杨凌示范区的农民技术职称证书。
宋佳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