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厦门11月7日电题:200米高空电网上的蜘蛛侠 这对“90后”把生命拴在安全带上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颜之宏 王朝
更换航空障碍灯、清扫绝缘子串……在220米高的电力铁塔上,风在耳边呼啸而过,代涛宁和罗组兵这对“90后”高空电网搭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的脚下,便是通往厦门岛的电力大动脉——厦门电力进岛第三通道。
在这对“90后”搭档中,92年出生的代涛宁是“老师傅”,98年出生的罗组兵则是“小学徒”,在高空作业过程中,保护他们的,除了心中的安全操作规程,就只剩系在腰间的那条关键的安全带了。
“不要老是往下看,塔顶的风景更好”
“就这么一根安全带?还有别的保护措施吗?”“够用了,记住刚才说的安全规范,只要你停下来不再行进了,就把安全锁扣扣在离你最近的栏杆上。”为了更直观地感受这对“90后”高空电网搭档的日常工作流程,记者心一横,也跟着爬上铁塔。
在穿戴安全设备的过程中,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副班长游小华反复提示,181米的作业平台大约60层楼高,221米的塔顶大约70层楼高,爬不到顶就下来,千万不要逞强。
而在另一侧,代涛宁和罗组兵这对搭档早已穿戴完毕,带着检修设备开始攀爬铁塔。
这座总高达221米的电力铁塔位于厦门岛海沧海域的猴屿上,用以支撑起厦门岛岛外向岛内供电的220千伏高压线。在攀爬过程中,尽管塔梯两侧有铁质栏杆做保护,但是只要一低头,就能从塔梯镂空处看到底部,让人汗毛倒立。
随着攀爬高度的不断增加,风力明显增强,再加上恐高不适感的刺激,记者刚过铁塔一半高度就不得不将安全锁扣扣在栏杆上大口喘着粗气,而那对“90后”搭档则已经登上了塔顶。
“看看附近的风景,不要老往下看就好咯。”正寻思着是继续往上还是急流勇退的时候,对讲机中传来了代涛宁的鼓励声,“上来嘛,塔顶的风景好噻,还能俯瞰整个鼓浪屿。”
在代涛宁眼里,爬上百米高塔并不仅仅是作业操作,还可以享受普通人所不能感受到的美景。“当然每个操作你都得很小心,这个和在地上不一样,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出现安全意外。”代涛宁说。
入“错”行的“蜘蛛侠”
代涛宁和罗组兵都来自四川,代涛宁在厦门从事高空作业已有9年多时间了,而罗组兵则刚入行两年,这对新老搭配的高空作业搭档都未曾想过自己会从事这个行当。
尽管顶着高空强风,身体也随风前后摇摆,但是在娴熟的操作下,这对“90后”搭档依然十分高效地完成了更换航空障碍灯和清理绝缘子串的工作。在长期的太阳暴晒和海风侵袭下,代涛宁和罗组兵的皮肤黝黑皲裂,嘴唇也由于缺乏水分,干燥开裂。
“为什么会选择做这么高风险的行当呢?”
面对记者的提问,这对搭档互相看了一眼,面面相觑。沉默良久,代涛宁先说话了:“当时看着村里一个远房亲戚干这行,挺有成就感的,就想着那就跟着干呗!”眼前这个来自电子与机械原理专业的小伙子,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坐在电脑前,用CAD画图做方案,而是“阴差阳错”地走进高空。
“我也是看这门技术不错,就来了,如果一直呆在家里,也没啥成就感,就想早点出来打工挣钱。”罗组兵告诉记者,自己是班组中年纪最小的,也正因如此,罗组兵成为了班组中最受关照的对象。
在罗组兵第一次上塔作业的经历中,那座25米的电力塔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更换防振锤的过程中,导线发生了晃动,经验不足的罗组兵一下就往后翻了过去,那一瞬间他脑子里一片空白。
幸运的是,安全带在这关键时刻起到了保护作用,而后,罗组兵用了十多分钟才缓过劲来,重新爬回导线上。这次经历,也提醒了罗组兵,任何时候都必须小心谨慎,安全第一。
对代涛宁和罗组兵而言,这份在铁塔间穿梭和钢丝上起舞的“蜘蛛侠”角色纵然看似危险,但掌握一门不简单的技艺,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他们还是挺自豪的。
“我们也只不过是想把本职工作干好而已”
“终于落地了。”每次从铁塔上下来,罗组兵总会在内心中反复呼喊这句话,喜欢自拍的他还会自己录一段小视频传给家人。“没事,刚刚爬完塔,你们看这里风景多好嘛。”视频中的罗组兵说。
“要不就换份工作,你一定要注意安全噢。”在每次结束视频聊天前,代涛宁的母亲和爱人都会说上这句话。然而在代涛宁看来,换工作并非易事,“再去干别的就得从头再来,在这行已经有多年的积累,是‘老师傅’了,把一门手艺做专做精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电力线路检修既有计划内的例行工作,也有很多是计划外的。“有时候上面的设备突然出现故障了,或者遇到自然灾害受损了,都得赶紧去修,不然会影响电网安全运行。”所以,代涛宁和罗组兵的休息时间并不固定,“要是大家没电用了,也不好。”
在副班长游小华的眼里,这对“90后”搭档给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什么急难险重的活儿他们俩都会争着上,前年‘莫兰蒂’台风正面袭击厦门,小代他们在抢险现场拼了一周,没水洗澡,累了席地而睡,也让我们刷新了对‘90后’的认识。”游小华说。
听到夸奖自己,代涛宁只是憨憨一笑,“这没什么,我们也只不过是想把本职工作干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