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炜兰骑在擀面杖上擀面,上下跳着就像在跳舞一般。 陈龙山 摄
中新网福建南安9月27日电 (陈龙山)说起“屁股面”,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困惑。然而,在福建省南安市蓬华镇,这道传承了百年的美食可谓“名糙情不糙”。“这碗面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成为海外游子思乡的一个寄托。”蓬华镇党委组织委员吴热薪说。
当“90后”女大学生郭炜兰辞去高薪返乡“做面”,原本在当地人看来习以为常的食物一度成为“网红”食品,越来越多游客慕名前来品尝“屁股面”。
驱车前往蓬华镇,在一个个“金星屁股面”招牌的引导下,拐进镇区一条小路后就到了“屁股面”的门店。23岁的郭炜兰正帮着父亲郭金星和面、擀面,不少顾客正在等候购买。
“骑木杖”擀面手艺制出来的面条,劲道足、有嚼劲。 孙虹 摄
与普通制面不同,郭金星的擀面手艺很奇特,既不像一般人用双手擀面,也不借助机器设备,而是用一根一米多长、碗口粗的擀面杖,擀面人骑在一头用自身体重不断碾压面团。这种工艺制出来的面条,劲道足、有嚼劲,当地人俗称“屁股面”。
“这种手工面是当地的传统美食,起源于清朝,我的太爷爷传承下来的,至今有上百年历史。”郭金星一边擀面一边介绍说。
作为蓬华镇颇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屁股面”在高峰期间有十多户在做。因为做面是一个体力活,产出少、效率低,逐渐就没落了。郭金星一直坚守着这一传统手艺,默默地在小山村经营着“屁股面”。
说话间,身材瘦小的郭炜兰也开始准备制作面条。郭炜兰将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后,再拿出擀面杖,把一头套进案板上特定位置后,骑在擀面杖另一头。随后,郭炜兰有节奏地从左到右不断压面团,直至面团被压成薄皮,看上去就像在跳舞。
“我从小就跟在父母身边,看着父母每天起早贪黑,辛苦擀面养家糊口,心里十分心疼。”郭炜兰介绍说,因为常看父母擀面,10岁的时候她也学会了,偶尔也能帮着擀面。
2016年大学毕业的时候,郭炜兰放弃了都市的万元月薪,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传承父亲的擀面手艺。“当时在就业和回家帮忙中做了一个抉择,我选择回家为父母分担,并传承这一传统手艺,同时这也是个人的一种创业。”
郭炜兰介绍说,每天凌晨5点就跟着家人起床干活,一直到晚上8、9点才能停下来,每天要忙着制作数百斤面条,,下来经常累得腰酸背痛。“以前体力很好,而且我个人也十分喜欢长跑,但是经过这两年的劳累,擀面也越来越艰辛,但是从未想过放弃。”
在郭炜兰加入后,“屁股面”不仅远近闻名,而且还受到全国网友关注,面条的销售量不断攀升。“父母都是勤勤恳恳做面条,但是我结合所学的知识和现在人对环境的追求,说服父亲将旧门店进行了一番改造,同时还在店内做一些文化墙绘,体现‘屁股面’的制作工艺和工序。”
郭炜兰把“屁股面”挂到网购平台,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吃上“屁股面”。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时,她还盼着能通过卖面条,把家乡的农特产也推广开来。如今,“屁股面”不仅吸引了顾客的关注,还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创业者的目光。“95后”大学生杨志强也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并争取在其他地方开设分店。
蓬华镇党委组织委员吴热薪介绍说,镇政府也十分注意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以郭家的团队为依托,组建一个电商平台,结合屁股面和该镇其他的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通过产业融合的模式,把‘金星屁股面’同产业、文化、旅游、扶贫等相融合,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机,助推蓬华镇的乡村振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