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朱弟成:扎根世界屋脊的岩石学家

时间:2018-09-17 13:52:26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朱弟成:扎根世界屋脊的岩石学家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马岩)今年46岁的朱弟成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十八年来,他始终不渝地潜心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他的一些研究成果挑战了国际上一直以来的传统认识,并发表在Ge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上,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青藏高原自北向南分为羌塘地体、拉萨地体和喜马拉雅地体,国际学术界传统上认为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都裂离自印度大陆北缘。但经过我的研究发现,拉萨地体可能不是来自印度大陆,而是来自遥远的澳大利亚。”朱弟成说,“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我发现拉萨地体的碎屑锆石特征明显不同于羌塘和喜马拉雅,而是与澳大利亚西部和北部非常相似。”

  此外,朱弟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还包括通过揭示拉萨地体的岩石圈成分结构重现其中生代板块构造过程,以及证实印度大陆在约1.32亿年前由于地幔柱活动开始与澳大利亚大陆分离。

  如今已经成为地质界知名人士的朱弟成1993年填报的高考志愿却是重庆一所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后被调剂至成都理工学院地质学系,从此开启了与地质专业的不解之缘。

  “当时我其实对地质专业不了解,但像我这样农村长大的孩子,有机会上大学已经不错了。我遵循干一行、爱一行的人生信条,逐渐喜欢上了这个专业。”他说。

  在周围人眼里,朱弟成是典型的“工作狂”,多数时候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且全年无休。

  朱弟成做学问的严谨性可以用苛刻来形容。截至目前,他共发表过15篇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虽然总量在业界不算多,但其中9篇是最近十年地球科学领域中被引用次数排名在前1%以内的论文。

  “我在研究一个问题时,不会只使用自己实验测试获得的数据,而是把区域内已有的相关数据全部汇集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尽,努力使研究结论客观、全面。”他说。

  朱弟成不仅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他的学生也是一样。“朱老师对学生论文的审改细化到每一个句子、句型、标点,有的论文修改次数多达20多遍。”2009年到2016年一直跟随朱弟成学习的王青说,“他对科研的激情、国际化的视野和勤奋、高效的治学风格都值得我们不断学习。”

  从2000年8月第一次进藏以来,朱弟成共赴藏23次,平均每年至少一次,其中最长的一次达45天,主要针对4000万年以前的岩浆岩开展野外考察和样品采集。

  由于科考活动大多在人烟,的地区进行,遇到种种困难在所难免。有时车轮陷入沼泽,他和同事们就下车奋力推;有时车胎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被碎石扎爆,他们就坐在路边数个乃至十几个小时等待救援车的到来;有时大雪封山,堵住了回去的路,他们就在车里过夜。青藏高原上水的沸点仅有80多度,方便面泡不开,他们就凑合吃点硬面;找不到旅店,他们就花点钱睡在当地牧民家中的地上;在四五千米的海拔爬山,走十几步就气喘吁吁,他们就走一走,歇一歇,艰难地采集研究所需样品。

  当谈到困难时,朱弟成总是笑着说:“我是农村长大的,什么苦都吃过,这些都不算什么!”

  如今,正值中年的朱弟成已经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诸多荣誉。谈到未来的职业规划,他表示,尽,努力提升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研究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